国左在宣传上的行动还是慢了一步,吴佩孚的文章早于他们被公之于众,不过国左也不落下风,在直系的文章发出来的后一天,他们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
面对和自己争抢收复外东北功劳的国左,吴大帅心有不悦,如此千秋伟业之功他当然想要一人收入囊中,不过在这件事上他还是没有做太多的小动作,能够分配到北伐上的兵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想要快速控制收复的地区,那必须由精锐执行。
东北的局势是日本人被压缩到了吉林长春的东南方,黑龙江已基本光复,奉系余孽和日军残余还在负隅顽抗,但他们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说实话是我懒得细想那么多)
1942年10月底 - 11月中旬,外东北边境地区。
深秋的远东,寒意已刺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江面上开始出现细微的冰凌,预示着严冬的临近,在这片广袤而人烟稀少的边境线上,一股潜流正在无声地涌动。
十月底,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
一支隶属于国民党左派东北抗日联军遗脉的敌后武工队,约二十余人,身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杂色棉服,背负着简陋的武器和干粮,利用一条俄军边防巡逻间隙的隐秘小路,悄无声息地泅渡过了已然冰凉的黑龙江。
他们的目标,是江对岸一个名为“向阳屯”的村庄。
这个村子很特殊,居民大多是清末民初闯关东后在此定居的华人后裔,虽在俄治下数十年,但仍保持着汉语交流和部分中国习俗,对故国怀有复杂的情感。
武工队队长是一个名叫赵铁山的老兵,在确认村内无俄军常驻后带领队员如同鬼魅般潜入,他们没有惊动大多数人,而是直接找到了村里的乡老。
没有激昂的演说,只有低声而坚定的陈述:“老家来人了,俄国人要垮了,我们是来收复故土的,需要乡亲们帮忙,给口饭吃,指条明路,将来,这地方还是咱中国人的。”
长期的民族隔阂与对未来的迷茫,让一些村民不可避免的感到犹豫,但血脉的牵连和俄军近期明显衰弱的迹象,最终让乡老选择了沉默的合作。
一个存放马铃薯的地窖成了武工队的第一个地下联络站。
以此为基点,渗透像滴入沙地的水银,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更多的敌后小组利用各种身份——逃荒的农民、走私的商贩、甚至伪装成被击溃的散兵游勇——沿着漫长的边境线渗透过去。
他们的任务不是战斗,而是眼睛和耳朵。
他们记录俄军边防哨所的位置、兵力、换防时间;他们观察军用列车的频率和装载内容(发现西行的远多于东来的);他们从当地华人、甚至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少数民族(如赫哲人)口中套取情报;他们绘制详细的地形地貌图,标注出可供大部队通行的渡口、浅滩、山间小路。
情报如同雪片般通过秘密交通线传回后方。
图像逐渐清晰:俄军的远东集团军确实已被掏空。
番号众多的师旅实际兵力严重不足,许多边境哨所只有象征性的守卫。
库存的物资正在被加速运走,留守部队士气低落,军官酗酒,士兵无所事事,对即将到来的巨变似乎毫无察觉。
至十一月中旬,综合各方情报确认,原本二十多万人的庞大兵团,如今只剩下约十万人,像一件被撑得过大的破旧外衣,勉强覆盖在外东北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透风。
十一月十二日,滨海边疆区,北境。
严寒冻结了大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暴风雨前的死寂。
在精心选择的突破地段,直系北伐先遣军团的重炮群,悄然褪去了伪装,直系的北伐军队调动大张旗鼓,吴佩孚直接从前线精锐里抽调部队准备进攻俄国远东地区的精华部分——滨海边疆区。
军团总指挥王承斌站在前沿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身后是已经完成战斗编组的直系精锐——德械装备的第三师士兵们,他们穿着厚实的冬季作战服,枪刺如林,在晨曦微光中泛着冷冽的幽光。
“时间到。”
王承斌沉声下令。
“预备——放!”
没有丝毫预兆,天地间猛然炸响,成群的重炮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炽热的炮口焰瞬间照亮了昏暗的天际。
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预设的俄军前沿阵地、指挥所、通讯枢纽和交通要道。
巨大的爆炸声连绵不绝,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俄军经营多年的土木工事在精准的炮火下如同纸糊的玩具般被撕碎、掀翻。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延伸,嘹亮的军号声便刺破了爆炸的余音。
“进攻!”
戴着德式M35钢盔的直系士兵,如同灰色的潮水,从进攻出发阵地跃出,以娴熟的散兵线在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向俄军阵地发起了迅猛的冲击。他们的战术完全沿袭了德式训练——步炮协同紧密,班组突击果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德皇的司机开始征服世界》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从德皇的司机开始征服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德皇的司机开始征服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