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观想参详了《黄庭经》,知道这是一部道门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修行者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
《黄庭经》成书年代,大致介于东汉晚期到晋朝以前。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门养生修仙专着。《黄庭经》主要的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又新增了《中景经》。
《黄庭经》原作据说是圣人老子所着,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所写。后来由天师道魏华存新创,为道门传道世人,而普传于世。
《黄庭经》多由七言歌诀组成,《外景经》一百九十七句,《内景经》四百三十二句,说的皆是道门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
《黄庭经》的要义在于,其将世人之体的五脏六腑、骨节毛孔与天神一一对应。认为人身的每一个生死门户都有主管之神,只要存思诸神,使之返归体内,便可得道成仙。
《黄庭经》存思诸神的具体方法是“内观”,或称“内视”,凝神静虑,使人的意念与天神相汇,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神仙境界。(此一点,与石中观想参详之法,大相径庭,如出一辙)
《黄庭经》在汉代流行的五脏神基础上加以扩展,提出了三丹田、八景、十二真的人体身神论,清晰地描述了这些身神的名称、外貌及功能。
《黄庭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道功课之一,被道门内誉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经》为历代炼气养生者所重视,不断研习、缮写、注释者不乏其人。
唐末五代的炼气养生家,道门吕祖吕洞宾曾有一首《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
宋代时,诗人陆游喜好养生之术,他在《道室杂兴诗》中说:“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经。”足见后世养生家对《黄庭经》的重视。
后来修道者,根据现有史料,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
《外景经》韵例可早到两汉,晚不过三国时期。《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立足于用韵烙印时代,重新审视史料,将会使修者得到新的启示。
《列仙传·朱璜》有云:“朱璜者,广陵人也,少病毒瘕,就睢山上道士(黄)阮丘丘与璜七物药,日服九丸。
百日,病下如肝脾者数斗与《老君黄庭经》,令日读三过,通之,能思其意,如此,至武帝末故在焉。”
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九《黄庭真人传》有云:黄庭真人王探,字养伯,太原人也,常以朝元炼藏,吐故纳新,为务仙人赵先生遂授以黄庭内修之诀及泽泻丸方。依按累月,顿觉神异,年九十一岁,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
汉武帝好神仙,故皆托之於武帝之世。如拂去其飘忽无据的仙气。
联系东汉以还黄老道的迅速传播,以及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边韶奉桓帝之命作《老子铭》已有“出入丹庐,上下黄庭”等语之史实。可见当时丹庐、黄庭、道教、老子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
缘此而来体味“黄庭内修诀”、“《老君黄庭经》”之名称,似乎不应该感到不可思议。
降及汉末曹魏,张鲁统治汉中数十年,大行五斗米道。张亡后,诸祭酒不能统一於一人领导,遂有人申饬戒令,此即今见《道藏》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的《大道家教令》,该教令作於公元255年,令有“何以《想尔》《妙真》,三灵七言”、“《妙真》自我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喻本经,为《道德》之光华”诸语,此已足探知由“黄庭内修诀”到《黄庭经》的发展历程。
由《大道家教令》所述可以确信,公元255年,《外经经》已定型,并已作为天师道内部的教书。
而该年,被奉为上清第一代太师的魏夫人已三岁。夫人后为天师道祭酒,在上清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
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曾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 因此又俗称《换鹅帖》。
然《换鹅帖》无款末署不知其真假。“永和十二年(356)五月”至今流传只是后世摹刻的一本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成道天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成道天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