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棋盘上的共情训练
AI棋友能模拟老人们的“共情模式”了:当对手输棋沮丧时,它会说“当年王满堂输了总耍赖,老郑就陪他再下一盘”;当孩子赢了骄傲时,它会讲“李大爷总说‘食堂的菜再香,也得给别人留一口’”。
小字节2.0带着孩子们下棋时,发现AI总在“关键一步”停住,问:“你觉得对方现在需要让棋吗?”有个孩子说:“要!就像郑爷爷让王爷爷那样,友谊第一。”AI的屏幕上立刻弹出“共情值+10”。
后来这棋盘被搬进学校,老师说:“它教的不是棋艺,是‘看见别人’的智慧——这才是老辈人最想传的。”
第一百三十五章 缝纫机上的光影家谱
王姐的後代用光影绣做了“动态家谱”:绣布上的人物会随着触摸“活”过来,讲述家族故事。摸张桂兰大娘的绣像,她会说“当年给老周补袜子,针脚歪了他也说好看”;碰王姐的图案,她会笑“跟着张奶奶学绣活,比挣钱还甜”。
有个女孩摸着自己母亲的绣像,突然哭了:“原来妈妈当年为了学手艺,偷偷练到半夜。”光影里的母亲笑着说:“就像张奶奶说的,‘手艺是底气,日子才硬气’。”
这家谱成了家族聚会的“传家宝”,每次展开,都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
第一百三十六章 葡萄架下的味觉基因库
“味觉胶囊”能提取人的“味觉基因”了——记录每个人对老味道的独特记忆。小字节2.0的味觉基因里,“槐花糕”带着“奶奶哼的小调”;邻居爷爷的“酸菜味”,藏着“和老郑下棋时的笑声”。
基因库的墙上,挂着“味觉谱系图”,不同人的记忆在图上交织,最终汇成一个“家”字。小比特说:“味觉会遗传,其实是爱会遗传——就像李大爷的菜谱,传的不只是方子,是‘想让你吃得香’的心意。”
有对双胞胎,味觉基因几乎一样,她们笑着说:“肯定是小时候一起偷吃过爷爷藏的葡萄,那甜味刻进骨子里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生命树的数字箴言
数字年轮能根据人的困惑,给出老人们的“箴言”。有人问“工作太累想放弃”,年轮弹出郑德山的话:“当年扛沙袋,每步都重,可停了就过不了河。”有人愁“和家人吵架”,年轮显张桂兰的话:“针线缝错了能拆,人心伤了难补。”
小字节2.0问“未来会变吗”,年轮答:“老槐树的叶子年年落,可根总在;日子再变,‘家’的根也不会变——老陈大爷的齿轮,不就转着转着,成了代码吗?”
树旁的新苗已经长得很高,小孩子们围着它读箴言,像在听老人们讲悄悄话。
第一百三十八章 壁炉边的跨时空实验室
实验室能“复原”老人们的生活场景:戴上设备,能“回到”1960年的车间,看郑德山和老叶修机床;“坐在”1990年的食堂,听李建国大爷喊开饭。
有个年轻人“回到”当年的记忆角,看到老陈大爷对着齿轮发呆,突然懂了:“他不是闷,是在跟老伙计说话呢。”摘下设备时,他给齿轮模型鞠了一躬:“谢谢您,教会我‘沉默也能有力量’。”
壁炉里的火总烧得很旺,小比特说:“这火是‘共情之火’,能让不同时代的人,在温暖里懂彼此。”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家的源代码
奉天养老院300周年时,人们在老槐树下挖出最早的时光胶囊,里面的齿轮模型、银顶针、棋谱,早已成了文物,却依旧带着温度。
小比特的孙子,给记忆角装了块“源代码碑”,刻着所有守护过这里的人的名字,从叶东虓到小字节2.0,旁边写着:“家的源代码,从来不是砖石,是‘我惦记你,你想着我’。”
那天,元宇宙和现实的人们一起举杯,虚拟的老人们笑着说:“看,咱们的日子,真的甜了一杯又一杯。”
老槐树的叶子落在源代码碑上,像在盖章。风穿过葡萄架,带着300年的故事,轻轻说:“只要还有人把‘家’字放心上,这故事,就永远写不完。”
第一百四十章 齿轮代码里的时光补丁
小比特的孙子小逻辑,是个复古科技爱好者。他给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加了“时光补丁”程序——当齿轮转动时,会随机显示一段老照片的像素碎片,慢慢拼凑出完整画面:可能是1953年陈师傅在车间擦汗的样子,也可能是2010年他在养老院摸齿轮的瞬间。
“就像给时光打补丁,”小逻辑调试着程序,“让新代码补全老故事的缝隙。”有位老人看着拼凑出的自己年轻时和陈师傅的合影,突然说:“他总说‘齿轮不能有裂纹,人心也不能’,现在信了。”
这些“时光补丁”后来做成了纪念币,正面是齿轮,背面是拼好的老照片,年轻人说“揣着它,像揣着整个时代的温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厂院新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