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县为二人备下同样的贺礼:
一尊太湖石雕的魁星像,寓意金榜题名。
一份乌程特产雪藕,洁白如玉,象征君子之节。
还有一份双林镇绫绢所制的蓝绸儒服,以彰显儒雅风采。
如此厚礼,可谓诚意十足,给足了颜面。
一番叙旧后,刘知县早已在县衙设下宴席,为二人接风洗尘。
还特意备好了青绸轿,让他们乘坐,沿途和百姓同乐。
队伍启程时,刘知县特意安排二位新科举人走在最前,沿途更有报子高声宣告喜讯。
原本城内实行宵禁,但因二人中举的喜事,特意暂时解除。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铺子门前挂上了红布与喜庆灯笼。
百姓们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热情迎接这两位新晋举人。
林向安坐在轿中,时不时掀开帘子,朝路人拱手致意,心中感慨身份变化带来的厚爱与荣耀。
想来,报子早已将喜讯送至家中。
按照惯例,家中长辈应当也会亲自前来迎接。
然而,林家多是女眷,父亲年纪尚轻,不便在这样的场合露面。
今日宴席少不了应酬,怕是无法及时回家。
而且明日需回学宫祭拜,估计要到中午才能正式归家。
......
县衙正厅早已布置妥当,灯火辉煌,喜庆热闹。
厅内设东西两座,以示隆重,林向安居东,段昊初居西。
而刘知县则端坐北侧主位,居于上首,面带笑意,亲自主持宴席。
其他官员坐在刘知县身后两旁。
乡绅士族分坐下面两侧。
有家族长辈带着晚辈一同前来观礼。
既是为县里添彩,也是借此机会让子侄辈亲眼见识读书功名所带来的荣耀。
宴席上,银壶温酒,瓷碗盛汤,各色佳肴摆满桌案,都是乌程当地特色菜。
刘知县亲自举杯,向林向安与段昊初敬酒,笑道:“二位皆是少年英才,如今乡试高中,待来日再中会试,便是国之栋梁!今日这宴,不仅是为你们贺喜,也是为我乌程县添彩!”
满堂宾客纷纷附和,齐声举杯共饮,气氛愈发热烈。
林向安与段昊初谦逊作答,举杯相敬,席间不乏亲切寒暄与恭贺之声。
觥筹交错间,宾主尽欢,整个县衙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
宴席上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林向安目光一扫,便在席间看到了冯老爷与薛老爷,今日也特意前来道贺。
见林向安落座,两人相视一眼,端起酒杯,主动上前敬酒,态度比以往更为客气。
薛老爷满面笑容,语气里透着几分感慨。
“林先生,恭喜荣归故里。”
按照惯例,中举之人,普通百姓多称“老爷”。
而乡绅豪族则更倾向于称其“先生”。
薛老爷微微叹息,目光落在林向安身上,眼中透着几分复杂的感慨。
林向安比自己儿子还小,却已高中举人,前途不可限量。
而自家那小子,才刚刚考中秀才,远远赶不上眼前这位少年意气风发。
他端起酒杯,爽朗一笑:“真是年少有为啊!来,老夫敬你一杯!”
林向安连忙起身,举杯回敬,微微一笑道:“薛伯,您太客气了,不必如此称呼,还是喊我贤侄吧,听着更亲切些。”
薛老爷一愣,旋即大笑,连连点头,一饮而尽。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不客气了!”
这一声“贤侄”,既是亲近,也代表着两家的交情。
微微侧身,薛老爷子招呼旁边的冯老爷子。
“老冯,你说说,咱们乌程县,多少年没出过这般年轻的举人了?”
冯老爷也笑着摇头感慨:“确实如此!往年哪有这等少年才俊?都是折腾到二三十岁,才勉强考中秀才、举人。哪像林贤侄你这般少年得志,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本就是个老江湖,见林向安看在冯辰、薛文逸的份上,对他们二人客气,心里也跟着盘算起来。
只要儿子还能和林向安交好,自己这份情面,也总能沾点光。
林向安微微一笑,举杯回敬。
“晚辈能有今日,也要谢文逸兄、冯辰兄当年的照拂。一别数月,他二人可还安好?”
冯老爷摆摆手,爽朗一笑,语气里透着几分无奈:“贤侄过于谦虚了。我们家那小子,比你年长几岁,至今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可见这功名,不光靠苦读,还得有天分和悟性。”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叹了口气:“哎,我家那小子这次差一点就中了,着实可惜。林贤侄若是得空,可得给他指点一二。”
望着眼前的林向安,他心里已经明白,读书这事儿,还真是得看天分。
他家冯辰,怕是这辈子能考中秀才就该烧高香了。
至于举人?怕是难了。
林向安能考中举人,定是有才,若是冯辰能学点皮毛,估计日后也能考中秀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