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声:小小讲解员的初心与传承
温如霜站在虚拟糖龙的光影投射屏前,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乡村孩子展区”里那些略显稚嫩的手作——大凉山孩子剪的歪扭窗花、陕北少年捏的憨态泥塑、还有那个用零碎木片拼出的小木马,木刺都没来得及打磨干净,却透着一股子执拗的认真。她望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参观者留言,大多是感慨“乡村孩子的创造力”“手艺里的生命力”,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如果能让孩子们自己来讲这些作品,会不会不一样?”这个念头像颗种子,突然在她心里发了芽。她转身看向身后的林舟和风痕,眼睛亮得像盛了星光,“咱们搞个‘小小讲解员’招募活动吧,让孩子用孩子的语言,讲他们懂的故事。”
林舟刚放下手里整理的竹编纹样图谱,闻言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孩子们的视角最纯粹,说不定比我们这些成年人讲得更打动人。”风痕也立刻点头,手指在操作板上快速敲击着:“我可以马上搭建线上报名通道,再做个简易的培训系统,把每个展区的作品资料拆分成孩子能理解的版本。”
三天后,“非遗传承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招募”的海报,同时出现在城市中小学的公告栏、社区服务中心的电子屏,还有线上博物馆的首页弹窗。海报上,虚拟糖龙的尾巴缠绕着话筒造型的纹样,下方配着一行彩色的字:“你的声音,能让非遗活起来——成为小小讲解员,讲出你心中的手艺故事”。
报名通道开启的瞬间,后台数据就开始疯狂跳动。不到半天,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两百。温如霜看着后台里孩子们的报名信息,有带着拼音的自我介绍,有画在报名表角落的小涂鸦,还有孩子附上手工作品照片,说“我会剪纸,能讲剪纸的故事”。她笑着把这些报名表打印出来,一张张整理好,准备培训时给孩子们一个惊喜。
小杰是在奶奶的陪伴下报的名。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巴掌大的木雕小兔子,兔子的耳朵有点不对称,眼睛是用黑色颜料点上去的,却透着一股子灵气。“我……我想讲乡村孩子展区的故事。”他低着头,声音小小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雕兔子的耳朵,“因为那些作品,和我第一次做木雕时一样。”
温如霜蹲下身,目光与他平齐,轻轻拿起那个木雕兔子:“这是你做的吗?真好看。能和我说说你学木雕的故事吗?”
小杰的头抬了起来,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又很快黯淡下去:“是我跟着村里的王爷爷学的。一开始总刻不好,木刀老打滑,手上还磨出了泡……”他伸出左手,手背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那天刻兔子耳朵,木刀没拿稳,划到了手,我就哭了,说再也不学了。”
“那后来怎么又坚持下来了?”温如霜耐心地问。
“王爷爷把我的手包好,给我看他年轻时刻的第一个木雕——是个歪歪扭扭的小木马,比我的兔子还丑。”小杰忍不住笑了笑,眼里的光芒又亮了些,“他说,手艺就像小树苗,得慢慢长,不能急。后来我每天放学就去他那儿练,练了三个月,才刻出这个兔子。”
温如霜摸了摸他的头:“这个故事,要是讲给参观者听,他们一定会很喜欢的。乡村孩子展区里的作品,背后都有这样的故事,等着你来告诉大家。”
小杰重重地点了点头,攥紧了手里的木雕兔子,像是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小小讲解员的培训在博物馆的线下实训基地展开。第一天,三十多个孩子坐满了培训室,叽叽喳喳的声音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温如霜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博物馆各个展区的作品特写。
“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小小讲解员吗?”温如霜笑着问。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立刻举起手:“我知道!因为要让更多人知道非遗有多厉害!”
“不对不对,”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推了推眼镜,“是要讲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大家更喜欢非遗。”
温如霜笑着鼓起掌:“你们说得都对。非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展品,它是有温度、有故事的。而你们的声音,就是把这些温度和故事传递出去的桥梁。”
培训的第一节课,是“认识你的展区”。每个孩子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展区资料册,小杰的资料册封面印着“乡村孩子展区”,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还有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他抱着资料册,像抱着宝贝一样,反复翻看。
接下来的几天,培训内容渐渐深入。林舟负责教孩子们讲解技巧:“讲解不是背书,要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比如看到这件剪纸,你可以先问问大家‘你们看这只凤凰的羽毛,像不像天上的云彩?’”他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孩子的语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陈默则教孩子们如何应对线上参观者的提问:“如果有人问‘这个泥塑是用什么做的’,大家不用慌,资料册里都有答案。要是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说‘这个问题我记不太清楚啦,我去问问老师,稍后告诉你好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