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手艺记
第一章 霜风入柳溪:鲁南的秋,总带着一股子清冽的爽利。柳溪村外的老柳树上,最后几片叶子正打着旋儿往下落,张守义蹲在自家院门口的青石板上,手里摩挲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竹篾刀,眼神却黏在村口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
“爷爷,又盼着城里的车呢?”脆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如霜拎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踩着落叶快步走来,额角沁出的薄汗晕开了额前的碎发。
张守义猛地回过神,慌忙站起身,竹篾刀“当啷”一声落在石板上。“如霜丫头,你可算回来了!”他搓着粗糙的手,眼神里又惊又喜,“不是说要在城里待一阵子吗?”
温如霜弯腰捡起竹篾刀,递还给老人,笑着擦了擦汗:“回来看看您,顺便……想跟您商量件大事。”她推开虚掩的木门,院里晾着的几挂竹篮晃了晃,竹香混着秋日的阳光,扑了人满怀。
这是温如霜第三次来柳溪村。第一次是大三那年做乡村调研,误打误撞到了张守义家,被老人手里翻飞的竹篾吸引,蹲在院门口看了一下午,直到夕阳把竹篮染成金红色。第二次是去年,她带着相机来拍非遗纪录片,却发现村里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李婶的泥塑窑半年没开了,王大爷的草编筐堆在墙角落灰,就连最执着的张爷爷,也只是偶尔编个竹篮给孙辈当玩意儿。
“您看这些。”温如霜打开帆布包,掏出一叠打印纸,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图片和文字——有城里文创店摆满手作的照片,有线上店铺的销售数据,还有几篇关于乡村手艺复兴的报道。
张守义眯着眼,逐字逐句地看,手指在“手艺人”三个字上反复摩挲。“丫头,你是说……让村里的老伙计们,把老手艺捡起来?”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丝光亮,又很快黯淡下去,“难啊。以前也不是没人试过,单打独斗的,编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最后都歇了心思。”
“不是单打独斗。”温如霜往前凑了凑,眼里闪着认真的光,“我们成立个‘手艺合作社’,把大家的手艺集中起来,统一找销路,统一做包装。我在城里学的是新媒体运营,能帮咱们开线上店铺,把柳溪村的手艺卖到全国各地去。”
张守义沉默了。他想起年轻时,柳溪村的竹编、草编可是出了名的,邻村的姑娘出嫁,都以能有一整套柳溪竹器为荣。可后来,塑料盆、铁架子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老手艺就像院外的老柳树,慢慢没了生气。
“我去问问李桂英和王老实。”半晌,张守义猛地一拍大腿,抓起墙角的拐杖,“他们要是愿意,这事儿就有谱!”
温如霜看着老人急匆匆的背影,嘴角扬起笑意。她走到院墙边,抚摸着那些落满灰尘的草编筐,指尖触到粗糙的麦草,仿佛摸到了柳溪村沉睡的脉搏。
第二章 竹篾聚成绳
张守义的号召力,比温如霜预想的要强。第二天一早,他家的小院就挤满了人。李桂英揣着个布包,里面裹着两个巴掌大的泥塑小兔子,耳朵耷拉着,憨态可掬;王老实扛着一捆晒干的麦秸,脸上带着几分犹豫;还有几个年轻些的媳妇,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凑在墙角小声嘀咕。
“大伙静一静!”张守义站在院中央的石磨上,清了清嗓子,“今天把大伙叫来,是如霜丫头有个想法,想让咱们把老手艺捡起来,成立个合作社。”
话音刚落,底下就炸开了锅。
“守义哥,不是我泼冷水,编那些玩意儿能当饭吃?”王老实把麦秸往地上一放,眉头皱得紧紧的,“去年我编了五十个草编筐,才卖出去十个,剩下的都喂了老鼠。”
“就是啊张爷爷,现在谁还买这些老古董?”年轻媳妇里有人搭话,“我侄女在城里打工,说人家都买那种印着花纹的塑料筐,又轻又便宜。”
李桂英抱着布包,小声说:“我那泥塑倒是有人问过,可人家要批量的,我一个人做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送出去。”
温如霜往前走了一步,笑着开口:“大家的顾虑我都懂。所以我们要搞合作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方案,逐条解释,“第一,统一原材料采购,降低成本;第二,分工合作,擅长竹编的编竹编,擅长草编的编草编,效率更高;第三,我来负责线上店铺和包装发货,保证大家做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卖上价。”
她打开手机,点开一个文创店铺的页面:“你们看,这个店铺卖的竹编茶杯垫,跟张爷爷编的样式差不多,一个能卖二十块。咱们要是好好包装,肯定不比他们差。”
人群里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凑到手机前,指着屏幕小声议论:“这么个小垫子能卖二十?”“我要是一天编十个,不就能赚两百块?”
张守义看着大伙松动的神情,趁热打铁:“我先表个态,我把家里的竹篾都拿出来,第一个加入!如霜丫头是大学生,懂城里的道道,我信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逸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