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风掠过A市的街巷,几辆自行车的轮辙碾过昏黄的路灯光影,朝着云家小院的方向轻快前行。
高二的尾声,期末考试的压力像根渐收的弦,绷在每个学子心头。而对云家小院来说,这段时光更添了一层沉甸甸的意义——既是为期末冲刺的最后拼搏,也是为一场不远的离别,悄悄倒数。
很快,三楼书房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窗棂,映出一室忙碌又温馨的身影。
“七七,这份个人陈述初稿逻辑很顺,情感也够真,但要突出你在'文学与媒介'上的独特思考和潜力,还能再加点东西。”江云澈将打印好的文稿递回,红笔圈注的痕迹清晰明了,“这里可以结合你在校刊发的文章,还有这次市质检语文单科第一的优势,具体说说你对语言和传播的理解,这样更有说服力。”
凌心蕊接过稿子,指尖抚过字里行间的批注,认真点头:“我明白了云澈表哥,我现在就改。”
她刚要拿起笔重新写她的个人陈述,坐在一旁安静翻阅文学理论书籍的陈俊宜轻轻推了推眼镜,温声开口:
“云澈说得对。既然申请的是'文学与媒介'方向,我建议可以在这里,”他的指尖轻点在她文稿中关于“舞台经历”的部分,“更深一层,把'表演'和'叙事'联系起来。”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眼神在镜片后闪着学术性的光:“你可以论述,每一次登台表演,无论是话剧还是演讲,本质上都是一次'身体的叙事'。你不仅是在背诵台词,更是在用声音、表情和肢体,去具象化一个文本,去完成一次跨媒介的叙事实践。这恰恰证明了你不只有文字的理解,更有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多元叙事能力——这对于'媒介'研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潜质。”
这个角度新颖而精准,瞬间拔高了她过往经历的学术价值。凌心蕊眼睛一亮,立刻在稿纸的空白处飞快记录下这个思路。
“谢谢三哥!”她的声音里带着豁然开朗的欣喜,“这个切入点太好了。”
待她记完,一旁的贺星辰顺势将一份书目清单推到她面前,指尖轻轻点了点纸面:“新加坡的教育偏英联邦体系,很看重阅读量和批判性思维。这些书难度适中,都是人文社科类的英文原版,有空翻一翻,提前适应下。”清单上的每一本书名旁,都细心标注了核心看点,显然是他花了不少心思筛选整理的。
“谢谢哥哥!”凌心蕊珍重地将清单叠好,夹进文稿里。这份看似简单的清单,藏着的是哥哥不动声色的用心。
这时,林恺乐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文件袋,动作有些慢,放在桌上时发出略显沉闷的声响。“这些,”他的声音比平时低,少了几分往日的明朗,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你拿着。”
凌心蕊察觉到他一闪而过的异样,抬头看他。他却微微偏开了视线,只是伸手将文件袋又往她面前推了近一寸。
凌心蕊打开文件袋,里面是几本精心装订的笔记本和一叠整理好的试卷。
“这是我高一到现在的数理化笔记,”林恺乐指了指那几本笔记本,“重点题型和易错点都用红笔标出来了。还有这些,”他翻动着那叠试卷,“是近几年理科竞赛的真题,后面都附了详细的解析过程。”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轻了几分:“照片……我洗出来了,都放在里面了。”
文件袋的最后,
文件袋里安静地躺着一沓新冲洗的照片。每一张都还带着相纸特有的光泽和淡淡化学药水味。
最上面几张是知识竞赛的现场——她在台上答题时专注的侧脸、与队友讨论时微蹙的眉头、夺冠那一刻眼底闪动的光芒。都是林恺乐特意让林宇轩在台下抓拍的瞬间。
往后翻是更生活化的场景:食堂里大家围坐一桌吃饭时洋溢的笑脸,乐心甜品店里朋友们品尝她做的甜品时满足的表情,还有那张最重要的——她捧着冠军奖杯,与宋予白及所有伙伴们的集体合影。最后一张是文科实验班的全班合照,每个人都笑得青春洋溢。
她轻轻翻过几张照片,发现背面都用蓝黑墨水的钢笔写着清峻的字迹。有时是一个简单的日期,有时是一两个关键词:
"2003.1.7,知识竞赛现场"
"甜品店,红豆沙"
"冠军时刻"
"高二文科实验班留念"
那些字迹工整利落,像是趁着课间十分钟匆匆写就,却为每个瞬间标下了不会被岁月模糊的注脚。
---
池俊潇和侯夏阳在学习上帮不上太多忙,却把后勤保障做得滴水不漏。每天准时出现在书房的营养加餐,上下学稳稳跟在身后的自行车影,两人总笑着打趣:“文科咱不行,但打架……啊不是,是守护七七,咱绝对在行!”
灯光下,凌心蕊将照片仔细收好,重新拿起黑色钢笔,铺平那叠浅蓝色的文稿纸,在抬头下的空白处郑重写下标题:《根与翼:我的故事与梦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谁还没个竹马哥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谁还没个竹马哥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