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顶的风裹着镇脉台的灵气,吹得无字碑旁的艾草沙沙响。陆寻站在碑前,手里攥着本线装书 —— 蓝布封皮上 “共生风水经” 五个字,是用茅山特有的阳脂砂写的,边角还沾着点墨渍,是他前半夜抄录时不小心蹭上的。台下聚着二十多个护脉人,有茅山弟子、西南巫祝,还有几个穿粗布衫的村民,都是听到破军星异动消息赶来的,脸上满是焦急。
“寻哥,玄清道长说破军星的光又强了些,玄牝门那边的煞气,怕是要压不住了!” 王胖子挤到前面,离火珠在掌心转着,青焰比平时亮了几分,“咱们得赶紧想辙,总不能让之前的活儿白干!”
陆寻没急着应话,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个穿短打的年轻小伙身上 —— 这是阿岩,三年前在陕北窑洞村收下的弟子,当时这小子跟着他挖水沟、改聚气窗,连手上磨出了泡都不喊疼,后来又跟着去江南疏泄水巷、西南种护寨林,如今已经能独立画共生符镇小煞隙了。
“阿岩,你过来。” 陆寻朝他招招手,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人群瞬间静了。阿岩赶紧挤过来,双手在衣角上蹭了蹭,指尖还沾着点朱砂 —— 刚在台下帮着画符,没来得及擦,眼里又紧张又期待,像当年第一次跟着陆寻学认地脉时那样。
陆寻把线装书递过去,书页间夹着几张泛黄的纸,是他画的风水草图,有陕北窑洞的聚气窗样式,还有江南水乡的泄水巷布局:“这书你拿着,是我抄的校本,比原本多了些批注,都是这些年护脉时实打实试出来的法子,别漏看了。”
阿岩双手接过书,指尖碰到书页时微微发颤,翻到 “日常护脉篇”,里面有陆寻用红笔写的一行小字:“聚气窗留三寸气口,陕北试三次方定 —— 气口小则灵滞,大则风漏,需随地形调。” 他抬头看向陆寻,眼眶有点红:“师父,俺…… 俺能接住吗?万一搞砸了,误了护脉的事……”
“搞砸了就再试。” 陆寻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指书里江南泄水巷的草图,“当年在水乡疏沟,我一开始画的是‘一字沟’,结果水还是积,后来跟着船老大看水流,才改成‘人字形’,沟深三寸,正好能导水还不伤地脉 —— 护脉哪有不犯错的?关键是肯跟地脉学,跟百姓学。”
王胖子在旁边插了句嘴:“就是!胖爷当年用离火珠烧噬灵煞,还差点把自己的眉毛燎了呢!阿岩你别怕,真搞不定了,胖爷帮你搭把手,咱护脉的队伍,还能让你一个人扛?”
阿岩被逗笑了,攥书的手紧了紧,眼神也亮了:“俺知道了!师父,俺一定把书里的法子吃透,走到哪儿就用到哪儿,不丢您的脸!”
陆寻点点头,转头看向站在无字碑旁的林婉儿。她手里握着听石符,符面泛着淡蓝的光,正往玄牝门的方向探,眉头微蹙 —— 这些年她的风水术精进不少,画符、探脉都不在话下,可九星纹的深层感应,始终差着点意思,之前在月牙泉探地脉,还是没摸清煞源的具体位置。
“婉儿,你过来。” 陆寻走到镇脉台中央的地脉节点旁,这是嵩山的 “龙脊眼”,灵气最盛,他指尖按在节点上,胸口的九星纹突然亮了,淡金色的光顺着指尖往节点里钻,“九星纹的感应,不止是‘摸’地脉,还要‘通’它 —— 你之前总感应不到深层,是少了‘共生引气’的法子。”
林婉儿赶紧走过来,伸出手,掌心对着陆寻的指尖。陆寻慢慢将灵气渡过去,声音放轻:“跟着我的气走,心里想着‘地脉是骨,人气是血’,把听石符的蓝光和九星纹的金光缠在一起,别着急,慢慢找共鸣……”
蓝光和金光在两人掌心间缠成一缕,像条细小的光带。过了一会儿,林婉儿突然 “呀” 了一声,听石符的蓝光猛地亮了:“我感觉到了!里面有股弱气往玄牝门流,还带着点煞味,像是从地脉缝里渗出来的!”
“就是这样。” 陆寻收回手,看着她眼里的惊喜,嘴角也带了笑,“以后探脉就用这法子,不管是北方的煞隙,还是南方的水脉,都能摸得更准。我啊,眼瞅着鬓角都白了,以后这‘看地脉’的活儿,就得靠你多担着了。”
“你才不老呢!” 林婉儿皱了皱眉,却忍不住笑了 —— 陆寻的鬓角确实添了些白发,可他站在节点旁,眼神依旧清亮,跟当年在洞庭湖湖底布逆脉阵时一样,让人踏实,“真要忙不过来,你还得帮我们掌眼呢!”
陆寻没反驳,只是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佩 —— 那是块邕江玉佩,青白色的玉面上刻着细小的水波纹,边缘有些磨损,是当年在邕江遇到第一波煞气时,渔民大叔送他的,这些年走南闯北,他从没摘下来过。
“你们看这玉佩。” 陆寻把玉佩解下来,放在掌心,阳光透过玉面,映出里面淡淡的灵气,“当年在邕江,我就是靠它挡了第一波煞,才明白地脉和人是‘共生’的 —— 它护了我,我后来护地脉,这就是缘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龙脉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龙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