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天珠旁的护脉林已经长到两人高,雪线退得比百年前又远了些。老周蹲在石槽边,手里拿着把桃木剪,小心地修剪着天珠旁的杂草 —— 这是他守天珠的第三十年,头发已经花白,却还像刚来时那样,每天都要摸一摸嵌在石槽里的天珠,感受地脉里那股温润的气。
“周伯,您又在讲‘共生使’的故事啦?” 年轻弟子阿禾捧着本线装书跑过来,书皮上 “共生风水经” 五个字泛着旧光,是百年前陆寻抄录的校本,如今已经成了茅山护脉人的 “圣经”,“俺今天在书里看到‘玄牝门决战’那段,说陆使君用共生剑斩煞王,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老周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土,指着天珠旁的一棵老杉树:“这树就是当年陆使君归位天珠后,守脉人栽的,如今都这么粗了。你别光看书里的字,得摸着地脉感受 —— 你把手放天珠上,慢满运气,能不能感觉到股暖烘烘的气?那就是陆使君融在龙脉里的气息,百年了,从没断过。”
阿禾赶紧把手贴在天珠上,没过一会儿,眼睛突然亮了:“感觉到了!像揣了个暖炉,顺着胳膊往心里流!周伯,这就是书里写的‘共生感应’吧?”
“没错。” 老周笑着点头,想起自己年轻时,师父也是这么教他的,“百年前陆使君把《共生风水经》传给弟子阿岩,阿岩又传给后人,现在不管是昆仑的守脉人,还是江南的百姓,都照着书里的法子护地脉 —— 你看山下的牧民,每年都来天珠旁种护脉草,连孩子都知道‘草护脉,脉养人’的理,这就是传说的力量。”
这话没说错。此时的嵩山,无字碑前的香火能飘到半山腰。穿粗布衫的百姓提着香烛,虔诚地在碑前磕头,碑旁的石桌上,摆着百姓们送来的小米、红枣,还有孩童画的共生符 —— 歪歪扭扭的纹路,却用红泥涂得鲜亮。
“娘,这碑上的‘陆寻’是谁呀?” 个扎小辫的女孩拉着母亲的衣角,指着碑上泛金光的名字。
母亲蹲下身,摸了摸碑石:“是护咱们的‘共生使’呀。百年前,他帮着堵煞隙、疏地脉,后来融在龙脉里,还在呢。你看这碑旁的草,冬天都不枯,就是他在护着咱们。”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张自己画的符,贴在碑旁:“那我把符贴在这,帮他一起护地脉!”
不远处,几个茅山弟子正围着华夏龙脉共生图讲解,图上的线条比百年前更密了,新增了不少护脉点 —— 有的是百姓自发建的护脉亭,有的是守脉人新发现的地脉节点。“按《共生风水经》里说的,嵩山是‘地脉之脊’,咱们得在这多布些共生符,才能连起昆仑和曲阜的脉气。”
而曲阜的孔庙,更是书声琅琅。先生站在人珠旁,手里捧着《共生风水经》,给学子们讲解:“‘宅与山和谐,人与水共生’,这不仅是风水,更是做人的理 —— 你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种地,都要记得,护天地就是护自己,爱土地就是爱家人。”
学子们齐声诵读,声音裹着儒家的浩然气,往人珠里钻。人珠虽还是块普通玉石,却像能听懂似的,泛着淡淡的光,连庙外的井水都更清甜了。有学子好奇地摸了摸人珠:“先生,百年前陆使君是不是也像咱们这样,在这儿读过书?”
先生笑着摇头:“他没在这儿读书,却用一辈子践行了书里的理。你看这庙外的农田,按书里的法子疏了水脉,年年都丰收,这就是最好的‘读书’。”
不过,最让百姓津津乐道的,还是丹霞山的传说。
山下的李家坳,李老汉正坐在火堆旁,给村里的孩子讲自己去年的奇遇:“去年秋收,俺去山后砍柴,没想到下了场急雨,把路冲没了,俺在山里转了大半宿,眼看就要冻僵了,突然看到前面有个穿白衣的人,站在共生碑旁。”
“那人长啥样呀?” 孩子们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
“长得白净,腰间像系着块玉佩,看着温温和和的。” 李老汉吸了口旱烟,眼神里满是回味,“他没多说啥,就指着东边说‘依水而居,靠林而息’,俺顺着他指的方向走,没半柱香就看到了河边的护脉亭,亭子里还有守脉人留下的干粮和柴火。”
更奇的是,后来李老汉去丹霞山的共生碑旁,看到碑上挂着的陆寻画像 —— 那模样,竟和山里遇到的白衣人一模一样!“守脉人说,那是陆使君显灵,帮迷路的人指路呢!尤其是月圆之夜,常有山民看到白衣人在碑旁走,有时还会教孩子画共生符。”
这话可不是瞎编。丹霞山的守脉人林月,是林婉儿的后人,手里还传着当年的听石符。上个月月圆夜,她在碑旁巡山,听石符突然亮了,符面映出道淡淡的白衣人影,正蹲在碑旁,教个迷路的小孩认地脉:“你看这草长得旺的地方,就是地脉气顺的地方,顺着草走,就能找到路。”
林月赶紧追过去,人影却突然散了,只留下股熟悉的暖意,和听石符里传来的轻语:“护脉不难,有心就好。” 她后来查了家族笔记,里面写着当年陆寻教林婉儿探脉时,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华夏龙脉》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华夏龙脉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龙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