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墨医会传天下,圣火鉴异动示终南
一、辰时医会启交流
辰时的汴京太医院,朱漆大门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悬挂的鎏金匾额 “太医院” 三字,经百年风雨仍熠熠生辉,边缘雕刻的缠枝莲纹间,还残留着晚唐时墨家工匠打造的细微矩尺印记。院内两株三人合抱的古柏拔地而起,枝桠如虬龙般舒展,上面缠着的道家清心银丝泛着淡黑,丝端缀着的太极小坠随风轻晃,与树下石桌上的青铜香器相互共鸣,发出 “叮叮” 的轻响。
数十张楠木案沿柏荫整齐排列,案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改良脉诊仪与各色草药,还摆放着各地医者带来的 “压箱宝”—— 川蜀医者的川贝母、岭南医者的益智仁、两浙医者的杭白菊,甚至还有一位西域医者带来的番红花,五颜六色的草药在晨光中散发着各自的清香,与艾草、苍术、檀香混合,酿成一种独特的 “医会气息”,既庄重又充满生机。
这场 “大宋医道交流会” 由灵枢与素问牵头筹备半月有余,汴京府不仅调拨了物资,还派了十名禁军维持秩序。此刻院内已汇聚了百余位医者,人群中既有须发皆白、手持玉柄拐杖的太医院老御医,也有背着褪色药箱、鞋上沾着泥土的江湖游医,还有身着青布长衫、眼神中满是求知欲的年轻医者。大家或围在案前翻阅《道墨医典》,或蹲在地上摆弄草药,偶尔因对某味药材的用法产生分歧而争执,声音虽高,却满是对医道的赤诚。
灵枢身着一袭洗得泛白的青色医袍,腰间悬着的三齿刀鞘上,墨家矩尺纹在晨光中泛着淡金,刀穗是用终南山火绒草纤维编织的,随风轻摆;素问则穿了件新制的淡紫色长衫,领口绣着细小的艾草纹样,鬓角悬挂的青铜小鼎泛着青光,鼎身圣火纹与院内的清心银丝一触即合,竟在两人周身形成了一道极淡的金红光晕。
两人刚跨进院门,就被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老者快步拦住。老者约莫六十岁,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正是来自川蜀青城山的游医张老汉。他紧紧握住灵枢的手,指腹的厚茧蹭得灵枢手腕微痒,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灵枢先生!可算见到您了!去年青城山脚下闹疫灾,死了不少人,后来官府传下您的香薰方子,我们按方配制,烧了三天三夜,那邪祟的戾气才算散了!今日特来请教,那香薰里的圣火灰烬,看着跟普通草木灰没两样,怎么就能驱散那么厉害的戾毒?”
灵枢笑着引张老汉到就近的案前,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青铜盒,打开后里面装着泛着金红的圣火灰烬。“张老丈您细看,” 灵枢用指尖捻起一点灰烬,对着晨光展示,“这圣火灰烬来自终南山圣火潭,需用墨家‘九锻法’炼制 —— 先以圣火熏烤三日,再埋入地脉灵土中七日,最后用道家阴阳水浸泡九日,才能凝出这阳火之气。香薰配方里,它与道家子时井水调和的阴阳水、墨家特有的火绒草籽相佐,既能净化空气中的戾毒,又能顺着呼吸护住人体经脉,这便是道墨融合的妙处。”
张老汉凑近细看,果然见灰烬中隐约有金红光点闪烁,他不禁啧啧称奇:“难怪这么管用!我之前用普通艾草熏屋,顶多能驱驱蚊虫,哪能比得了这个!”
另一边,素问正被几位年轻医者围着,讲解案上的改良脉诊仪。这脉诊仪比之前的版本更小巧,仪盘直径不足三寸,青铜边缘嵌着十二枚用圣火淬炼的银针,盘心的太极图是用朱砂与圣火灰烬混合绘制的,泛着淡红。素问将仪盘轻轻贴在一位来自两浙的年轻医者腕上,银针瞬间立起,指针匀速转动,泛着淡金。
“这脉诊仪是按墨家《墨道医器录》卷三的‘机关脉诊图’改良的,” 素问的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到每位医者耳中,“盘心太极图取道家阴阳之理,能辨脉气虚实;十二枚银针对应人体十二经脉,若指针泛绿,说明体内有轻微戾毒,属轻症;若泛黑,便是戾毒入骨髓,需立刻用圣火朱砂急救。去年疫灾时,我们靠它一天就能诊断两百多位患者,比传统脉诊快了三倍不止。”
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年轻女医者伸手轻轻抚摸脉诊仪,眼中满是好奇:“素问大夫,这墨家机关术也太精妙了!只是我在太医院学了三年,从未听过墨家医道,难道这么好的东西,就快失传了吗?”
素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怅然,随即又变得坚定:“墨家医道虽渐渐隐于史书,但其精髓从未消失。就像这脉诊仪,若没有道家阴阳医理校准银针的敏感度,也难辨戾气深浅;再比如我们常用的针灸,墨家‘三针定穴’的手法,如今也融入了道家‘子午流注’的理论。今日召开这医会,就是想让大家明白,道墨医道本是同根生,只有取长补短,才能让医道更精进,让百姓更受益。”
正说着,太医院院正李御医拄着拐杖缓缓走来。他已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身着绯色官服,腰间系着太医院特制的玉牌,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太医院医案》,封皮上 “嘉佑年间” 的字样已有些模糊。“灵枢先生,素问大夫,” 李御医的声音带着老医者特有的威严,却又不失温和,“今日医会,除了让各地医者交流防治之法,老夫还有一事想与二位商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