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风云:笔温与像素的博弈
离开“李记画坊”时,老城区的石板路已覆上一层薄霜。林砚之裹紧风衣,将那支狼毫笔小心翼翼揣进内袋——笔杆被岁月磨得温润,贴着心口,像揣着一团不会熄灭的暖火。司机将车停在巷口,车灯劈开夜色,她看见巷尾的墙面上,不知是谁用粉笔涂了幅歪歪扭扭的流星图,下面写着“要画画,不要机器”。
“林主任,回政务中心还是家里?”司机的声音打破沉默。林砚之望着窗外掠过的老店铺,多数招牌已暗,只有一家24小时便利店亮着冷白的光,玻璃门上贴着的“AI绘画打印”广告格外刺眼。“先绕江走一圈吧。”她轻声说。
车子驶上滨江公路时,江风透过车窗缝隙钻进来,带着水汽的凉意。林砚之打开手机,翻出白天抗议现场的照片:画家们举着的标语被风吹得卷边,有人的画板上还沾着未干的颜料,红色喷漆在《星坠黄浦》海报上晕开,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她指尖划过屏幕,停在李老师泛红的眼眶上,忽然想起刚才在画室里,老人翻到那本1998年的速写本,指着里面一幅泛黄的浦江夜景说:“那时候我刚从乡下到黄浦,住阁楼,没暖气,冬天冻得握不住笔,就把墨水瓶揣在怀里焐着。”
“嘀——”手机提示音打断思绪,是助手小陈发来的文件:《创艺未来AI训练数据初步分析报告》。林砚之点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里,“公开版权作品”一栏列着上千个条目,却大多只标注了“印象派画作”“近现代城市风景”这类模糊分类,没有具体作者和创作时间。她往下翻,在报告末尾看到小陈用红笔标注的疑问:“部分数据节点存在时间断层,疑似后期补录。”
车子驶过南浦大桥,桥上的路灯连成一串金色的光带,倒映在江面上,像李老师画里未完成的流星轨迹。林砚之忽然让司机停车,她推开车门,走到江边的护栏旁。深夜的黄浦江上,最后一班游船正缓缓驶过,甲板上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闪光灯在夜色里一闪,像一颗转瞬即逝的星。
“林主任,风大,您小心着凉。”司机递来一条毛毯。林砚之接过,却没有披上,而是盯着江面上的光影出神。她想起陈明远说的“算法优化也是创作”,想起王教授提到的“像素模块重组”,忽然掏出手机给王教授发了条消息:“您能不能帮我分析下,《星坠黄浦》里流星的运动轨迹,是不是完全符合物理公式?”
十分钟后,王教授回复:“我刚对比过,轨迹是算法根据‘最优视觉效果’生成的,比真实流星的轨迹更规整,没有大气阻力造成的微小偏移——简单说,就是‘完美得不像真的’。”林砚之看着屏幕,忽然笑了——李老师的画里,流星轨迹总带着细微的抖动,他说那是“手一抖,就像流星也会慌神”,原来这就是人类与机器的差别:前者把“不完美”酿成独特的温度,后者却在追求“完美”中丢失了灵魂。
回到车里时,林砚之的手机又响了,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妈妈,我们美术课今天用AI画画了,我画了只小猫,老师说比我自己画的好看。”女儿举着平板,屏幕上是一只色彩鲜亮的卡通猫,线条光滑得没有一丝瑕疵。林砚之揉了揉眉心,轻声问:“那你觉得,这只小猫里有你的想法吗?比如它的爪子该画成圆的还是尖的,眼睛该用蓝色还是绿色?”
女儿愣了愣,小声说:“AI自己选的,它说这样最好看。”林砚之的心沉了沉,又问:“那你还记得上次你自己画小猫,把爪子画成三角形,说‘这样它就能爬树抓老鼠’吗?”女儿笑起来:“记得!老师说那是最可爱的爪子!”林砚之看着女儿的笑脸,忽然明白,明天的听证会不只是为了李老师这样的老画家,更是为了无数像女儿这样的孩子——他们不该以为“好看”就是创作的全部,更不该忘记,笔尖划过纸张的犹豫、调色时的纠结,都是创作最珍贵的部分。
车子终于驶回小区,林砚之推开家门时,客厅的灯还亮着。丈夫留了张字条:“汤在保温箱里,是你爱喝的萝卜排骨汤。”她走进厨房,打开保温箱,热气扑面而来,带着萝卜的清甜。她盛了一碗,坐在餐桌前,却没动筷子,而是从内袋里掏出那支狼毫笔。笔杆上还留着李老师的体温,笔锋处沾着一点干涸的墨渍,是二十年岁月留下的痕迹。
林砚之拿起笔,在一张废纸上轻轻画了一道弧线。笔尖划过纸张时,有细微的摩擦感,不像AI绘画那样顺滑,却带着一种踏实的重量。她忽然想起李老师说的“这支笔陪我画过暴雨里的江,也画过雪后的街”,原来一支笔的价值,从来不是画出完美的画,而是它承载的那些与创作有关的时光——那些在画室里熬到天亮的夜晚,那些因为调不出满意的颜色而烦躁的瞬间,那些看到观众被画打动时的喜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20xs.org)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