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是长孙无忌的门生,又素来敬重褚遂良的为人,私下里对长孙无忌说:“皇后并无过错,若废后立武昭仪,恐会扰乱朝纲,日后外戚专权,后果不堪设想。”这话不知怎么被许敬宗知道了,他立刻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正愁找不到理由打压反对自己的人,得知后勃然大怒,在唐高宗面前哭诉:“裴行俭不过一个长安令,竟敢干涉后宫之事,还污蔑臣妾,这背后定是长孙无忌等人指使!”唐高宗本就对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感到不满,听了武则天的话,当即下令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派往西域——这一贬,就是整整五年。
西州就是如今的新疆吐鲁番,当时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据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一边连着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一边还要防备西突厥的残部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的东扩。这里的气候与长安截然不同,夏天酷热难耐,地表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冬天又寒冷刺骨,风沙还特别大。
西州都督叫麴智湛,是高昌国的后裔——高昌国在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朝平定,改为西州,麴智湛归唐后被任命为都督。麴智湛见裴行俭是被贬来的,起初没太重视,只给了他一些琐碎的差事,比如整理文书、接待使者。但裴行俭毫无怨言,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心尽力:整理文书时,他会把西域各国的使者名单、贡品清单分类整理,还在后面附上备注,注明各国的风土人情;接待使者时,他不仅能说流利的突厥语,还能和他们聊中原的文化,比如讲李白的诗、王羲之的书法,不少使者都对他刮目相看,回去后还向自己的国王称赞“唐朝的裴长史是个有学问的人”。
时间久了,麴智湛发现裴行俭不简单,就把一些重要的差事交给了他,比如管理西州的屯田。西州虽然气候干旱,但有天山的雪水可以灌溉,适合种小麦和葡萄。裴行俭到屯田区考察后,发现当地的灌溉系统很简陋,很多田地因为缺水种不出庄稼,而有些地方又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积水。他立刻召集当地的农民和士兵,一起修水渠——他根据天山雪水的流向,设计了一条“支渠网”,主渠从天山脚下延伸到屯田区,再分支出几十条小渠,覆盖所有田地;还在水渠旁边修了排水沟,解决积水问题。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裴行俭还带头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和农民一起挖渠、挑土,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休息。
几个月后,水渠修好了,天山的雪水流进了屯田区,原本荒芜的田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小麦。到了秋天,小麦丰收,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士兵和百姓都很高兴,纷纷给裴行俭送葡萄、哈密瓜。麴智湛也对他赞不绝口:“裴长史,你这本事,可比我强多了!”
除了管理屯田,裴行俭还很注重和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关系。西州附近有个回纥部落,首领叫药罗葛·婆闰,他的父亲曾帮助唐朝平定过东突厥,对唐朝很友好,但最近因为和邻近的处月部落争夺水源,两家闹得很僵,甚至差点动手。裴行俭得知后,主动去见药罗葛·婆闰和处月部落的首领处月阙俟斤。
他先去了回纥部落的帐篷,药罗葛·婆闰见他来了,还带着丝绸和茶叶,很是热情,摆上烤羊肉、马奶酒招待他。裴行俭喝了一口马奶酒,说:“婆闰首领,我听说你和处月部落因为水源的事闹得不愉快?”药罗葛·婆闰叹了口气:“裴长史,你不知道,那条月牙河是我们两家唯一的水源,今年天旱,水少了,他们却把水都截住了,我们的牛羊都快渴死了!”裴行俭又去见处月阙俟斤,处月阙俟斤也有一肚子委屈:“我们部落的人比回纥多,需要的水也多呀。”
裴行俭听了两边的话,心里有了主意。他带着两个首领去月牙河考察,指着河道说:“这条河从雪山流下来,到这里分成了两条支流,一条流向回纥,一条流向处月。我看不如这样,我们在主河道修个分水闸,根据两家的人口和牛羊数量分配水量,旱季的时候,每天早上由两家各派一个人去闸口放水,谁也不许多占。另外,你们两家可以一起养羊,回纥的羊肉质好,处月的羊繁殖快,一起养既能多赚钱,又能减少摩擦,你们看怎么样?”
两个首领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分水闸能解决水源问题,一起养羊还能互利共赢。当天下午,他们就握手言和,还杀了羊、喝了血酒,发誓以后再也不打仗。这件事传开后,西州附近的部落都知道裴行俭是个“会讲道理的官”,有矛盾都愿意找他调解,裴行俭在西域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平定西突厥,擒获沙钵罗可汗,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立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西域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好景不长,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去世,西突厥的残部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在西域各地烧杀抢掠,扰乱商路;与此同时,大食也开始向东扩张,攻占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大片领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