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穆王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有一位名叫“造父”的贵族,是舜帝时期皋陶的后裔。造父最擅长的本事,是驾驭马车——放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事。相传他曾为周穆王驯养了八匹日行千里的骏马,这八骏很有意思,我在这里啰嗦几句,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关于八骏,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马的毛色命名的,这八匹马分别是:赤骥:火红色的马;盗骊:纯黑色的马;白义:纯白色的马;逾轮:青紫色的马;山子:灰白色的马;渠黄:鹅黄色的马;骅骝:黑鬃黑尾的红马;绿耳:青黄色(或说耳朵为绿色)的马;还有一种说法是按马的能力分的,分别叫做:绝地:足不践土,奔跑时蹄不沾地;翻羽:速度比飞鸟还快;奔宵:能够夜间行万里;超影:可以追逐着太阳奔跑,夸父当年逐日时如果有这匹马就能追上太阳了;逾辉:毛色光彩闪耀,无比绚丽;超光:奔跑起来有十个影子;腾雾:能够乘云驾雾。挟翼:身上长有肉翅,可以在空中翱翔。
造父曾驾车载穆王西游,直达昆仑之丘见西王母,后来徐国叛乱,穆王急于返回平叛,又是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助穆王及时归朝平定战乱。为奖赏造父的功劳,周穆王将“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封给了他。按照先秦“以封地为姓”的传统,造父的子孙便以“赵”为氏,这便是“赵”姓最主流、流传最广的起源。
除了这一支,“赵”姓还有另外两条重要来源:一是战国末期,赵国被秦国所灭,亡国后的赵国王族子孙为纪念故国,纷纷以“赵”为姓,让这一姓氏在战乱中进一步扩散;二是历史上的“汉化改姓”——从汉代的匈奴人,到唐代的党项人,再到元代的蒙古人,这些少数民族因归附中原、融入汉文化,选择以“赵”为姓(如元代蒙古贵族伯颜帖木儿,后裔改姓赵)。
目前赵姓总人口约2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98%,位列全国姓氏第8位。
从地域分布来看,“赵”姓的聚居第一核心区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其中河南省赵姓人口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6%以上,是当之无愧的“赵姓第一大省”。
“赵”姓传承至今,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下面我挑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大家说一说。
赵武:春秋时期晋国人,嬴姓赵氏,是造父的后代,历史上“赵氏孤儿”故事的主人公。他的祖父赵盾是晋国正卿(相当于宰相),因权力过大遭权臣屠岸贾陷害,赵氏满门被灭,唯有刚出生的赵武被门客程婴救下。屠岸贾为斩草除根,下令搜捕晋国所有婴儿,程婴为保护赵武,不惜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换赵武,假意“告密”,让屠岸贾错杀亲子,而赵武则被程婴带到山中抚养。十五年后,赵武长大成人,在晋国大臣韩厥的帮助下,向晋景公揭露屠岸贾的罪行,最终诛灭屠岸贾家族,恢复赵氏宗族地位。后来赵武继承父业,成为晋国正卿,让赵氏在晋国重新崛起。
赵云:字子龙,东汉末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蜀汉名将,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他早年追随公孙瓒,后归降刘备,一生征战四方,从未打过败仗,被后人称为“常胜将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追击刘备,刘备在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兵败,抛下妻子和儿子刘禅(阿斗)逃跑。危急时刻,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操大军,七进七出,斩杀曹操数十员将领,最终怀抱刘禅,保护刘备夫人甘夫人安全突围。当赵云浑身是血、抱着阿斗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感动又心疼,甚至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后来在汉中之战中,赵云率军击退曹操大军,刘备又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传统相声《八扇屏》中有一段描写赵云长坂坡之战的贯口,虽说虽说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可每当听到这段,赵云的勇猛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把这段贯口分享给大家:
只皆因长坂坡前,一场鏖战,那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曹营,砍倒大纛两杆,夺槊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
曹孟德在山头之上,见一穿白小将,白盔白甲白旗靠,坐骑白龙马,手使亮银枪,实乃一员勇将。心想:“我若收服此将,何愁大事不成!”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得曹营一语未发,今日一见赵将军马落陷坑,堪堪废命,口尊:“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徐庶言道:“何不收留此将?”
曹操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有一兵一将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将闻听,不敢前进,唯有后退。
赵云一仗怀揣幼主,二仗常胜将军之骁勇,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闯出重围。
赵匡胤:字元朗,五代末期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武将世家,早年在郭威、柴荣麾下任职,因战功卓着升至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有两件事深刻影响了宋朝历史:一是“黄袍加身”,公元960年,契丹联合北汉入侵,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时,部下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齐声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假意推辞几次后“被迫”答应,随后率军返回开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轻松夺取政权,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流血,堪称“最和平的开国方式”;二是“杯酒释兵权”,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担心将领效仿自己夺权,便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开国功臣说“我虽为天子,却不如做节度使时快活”,暗示将领们手握兵权让他不安。功臣们听出弦外之音,次日便主动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顺势收回兵权,改任他们为虚职,既避免了“鸟尽弓藏”的悲剧,又巩固了中央集权。赵匡胤是“雄主”,也是“仁君”,他统一中原、结束五代战乱,却不杀功臣、不屠降君,甚至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让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文人的朝代。但也正是这样,造成了后来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尚武的民族侵略,最终灭亡得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