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济源)人,字翁伯,西汉武帝时期的平民游侠。他既非巨富,也不是公爵显贵,可在轵县及周边郡国,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名字,都称他为“侠”。
郭解年轻时,性格阴狠,喜欢争斗杀人,性格偏激暴躁,稍有不顺心,就拔剑伤人,死在他手下的人不在少数。他还常常藏匿亡命之徒,私自铸造钱币,盗掘他人坟墓,所作所为大多触犯国法。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史书记载“每陷困厄,辄得脱免,若有神助”。
等到中年,郭解突然醒悟,后悔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彻底改变往日行径,变得恭谨谦逊。面对过去的怨仇,他不再用武力报复,反而用恩德去化解;给别人施予恩惠时,付出很多却从不求回报,受过他帮助的人很多,他却从未说过一句索要报答的话。史书里说他是“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关于郭解的转变,《史记》中记载了这么两件事。
郭解的外甥,仗着郭解的名气,喝酒时强行给别人灌酒。对方忍无可忍,愤怒之下杀了他,然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又气又恨,把儿子的尸体丢在路边,想以此逼迫郭解替儿子报仇。郭解派人追查,找到了凶手,凶手走投无路,主动回来向郭解坦白了事情的经过。郭解听完缘由后说:“您杀他是应该的,是我家孩子理亏在先。”于是放走了凶手,亲自收殓外甥的尸体安葬,把过错都归于自己的外甥。这件事传开后,轵县百姓都佩服他的公正,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件是说洛阳有两户人家结怨几十年,当地几十位有名望的贤士豪杰都去调解过,始终没能让他们和解。有人想到了郭解,便请他出面。郭解连夜赶到洛阳,会见了这对仇家。仇家早就听说过郭解的名声,勉强答应和解。可郭解却对他们说:“我听说洛阳的各位贤豪已经调解过多次,你们都没同意;现在幸好肯听我的劝,我怎么敢抢占本地贤豪的功劳呢?”于是他当晚就悄悄离开了,临走前嘱咐仇家:“等我走后,你们再请洛阳的豪杰来调解,到时候再正式和解。”
郭解的名声,渐渐传遍天下。他出门时,街巷里的百姓都会主动让路以示敬重;有人发生争执纠纷,不去官府打官司,反而来找郭解评理,郭解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没有人不服气。可一个平民的声望,竟然超过了郡县官吏,这就形成了对皇权的挑战。
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下令将天下豪强富户迁往茂陵(今陕西兴平),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郭解家产达不到迁徙的标准,本不该被列入迁徙名单。但轵县的县吏担心郭解日后生事,还是把他的名字列进了迁徙册。郭解的侄子大怒,杀死了这位县吏。事情败露后,郭解被迫逃亡,他逃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因仰慕他,敢冒着风险收留他;甚至有人为了保护郭解,杀死了追查他行踪的官吏,却始终不肯说出郭解的下落。
后来郭解还是被官府抓获。官吏核查他的罪行,发现他早年的过错都在朝廷大赦之前,按律应当免罪;另外有一件事,轵县有个儒生,曾在聚会中讥讽郭解“专门做违法乱纪的事,算不上贤能”,没过几天就被郭解的门客杀死,还被割去了舌头。官吏调查后确认,郭解对这件事其实毫不知情。
就在这时,御史大夫公孙弘向汉武帝上奏议论此事:“郭解一个平民,却以游侠的身份擅自掌握权力,有人只因一点小事就为他杀人,虽然他本人不知情,但这种危害比他亲自杀人更严重,应当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论处。”
最终,汉武帝下旨,下令诛杀郭解全族。
郭解被处死那天,长安街市上有不少人为他叹息。司马迁撰写《史记·游侠列传》时,特意为郭解立传,称赞他“说过的话必定兑现,做事情必定有始有终,承诺的事一定尽心完成,为了解救他人的困境,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又说:“他虽然时常触犯当时的法律,但他私下里坚守的道义、廉洁退让的品格,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中国野史大甩卖》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