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枕疽
玉枕疽生于脑后玉枕骨尖上方的脑户穴处,该穴位在百会穴后方四寸半的位置。
玉枕疽归属于督脉经所主病症,是因体内积热,风邪趁机侵入而引发,生长在玉枕骨尖稍微靠上的脑户穴处。肿疡高突隆起为病情顺和之象,若颜色紫暗、疮面塌陷则病情凶险。
【注释】此病症由督脉经内蕴积热,又外感风邪,相互凝结而形成。发于玉枕骨尖稍上方的脑户穴处。初起时像粟米般大小,伴有麻木与瘙痒之感,身体出现寒热交替,还会口渴、大便秘结。随后肿处逐渐变得坚硬,大的如同茄子,小的好似鹅蛋,色泽红活,肿势高突。若溃破后流出浓稠的脓液,这属于吉利且病情向好的情况;要是疮面颜色紫暗、塌陷,溃破后流出的是血水,就表示病情凶险。初期治疗,一般都服用神授卫生汤来消散病邪,身体虚弱者宜服用托里消毒散,同时在患处外敷冲和膏。其余针对此病症的内外治疗方法,均依照痈疽肿疡、溃疡相关的治法处理。
神授卫生汤、托里消毒散、冲和膏(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脑后发
脑后发长在玉枕骨的下方。
脑后发源自督脉经,热邪结聚于风府穴,起初如粟米般肿大且疼痛。若患处红活,容易破溃并流出稠脓,这是病情向好的表现;若颜色紫暗,难以破溃且流出的是血水,则情况凶险。
【注释】此病症归属于督脉经,位于枕骨下方的风府穴处,是由体内积热,外感风邪相互凝结所引发。刚开始如同粟米大小,出现焮热、肿胀、疼痛症状,疼痛还会牵引至头顶、肩部和颈项,伴有呼吸气粗、鼻塞等症状,之后会逐渐肿大,大的如盘,小的如碗。如果患处颜色红活,能迅速破溃并流出稠厚脓液,属于顺症;若颜色紫暗,难以破溃,不时渗出血水,则属于逆证。初起时的内外治疗方法,参照玉枕疽的治法。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的治法处理。
脑铄
脑铄生于脑后距发际一寸处,在风府穴两条大筋间的凹陷中央,形状好似横放的木头。
脑铄发于项后,形如横木,是因人体阴精枯竭,毒火乘虚侵袭所致。其患处色黑如灶膛烟雾,质地硬如牛唇,有麻木疼痛感,未化脓时皮肤就已腐烂,不断流出清水。此时应立即采用桑柴烘法或艾灸法,以产生痛感为度;同时迅速服用仙方活命饮。若出现七恶之症,病情必定凶险。
【注释】该病症发生在督脉经的风府穴,是由于体内阴精枯涸,毒火趁机侵袭而引发。起初形状如同花椒粒,质地坚硬,颜色紫暗,随后肿胀如横放的木头,严重时向上可蔓延至头顶,向下可达大椎,颜色像灶烟一样黑,质地坚硬如牛唇。在尚未化脓时,皮肤就先腐烂,时常流出清水,肌肉冰凉。病情轻者有麻木疼痛感,重者毒气将要内陷,完全没有疼痛感觉。此时应尽快施行桑柴烘法或艾炷灸法,以产生疼痛感觉为度;迅速服用仙方活命饮,来疏解毒邪。七天之后,如果疮疡既不长大也没有大量脓液生成,适宜服用十全大补汤进行救治,若服用补药后没有效果,就难以治疗。如果起初热痛如同被火灼烧般刺痛,属于阳证,应迅速服用黄连消毒饮,外部敷用回阳玉龙膏。这个病症如果自始至终完全呈现出五善的症状,属于病情顺利;若出现七恶的症状,则属于病情凶险。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均按照痈疽肿疡、溃疡的治法处理。
桑柴烘法、艾炷灸法(均见于首卷相关内容)。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黄连消毒饮(见前文“百会疽”相关内容)。
回阳玉龙膏(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油风
油风发作于头皮部位,毛发会成片地脱落,局部皮肤呈现红色且富有光泽,瘙痒症状极为明显。此病症同样会在眉毛、胡须之间以及面部出现。
油风致使毛发变得干枯焦脆并脱落,皮肤发红发亮,瘙痒程度令人难以忍受。其病因是毛孔张开,风邪趁机侵入,进而损伤血液,使得毛发失去滋养。治疗宜采用神应养真丹调养内在,配合海艾汤外用,必要时辅以砭血疗法,有望痊愈。
【注释】这种病症表现为毛发干枯焦脆,成片脱落,皮肤发红且光亮,瘙痒感如同有虫在爬行,俗称为“鬼剃头”。病因是人体毛孔张开,外界邪风趁虚侵入,导致风邪强盛,耗伤血液,使得毛发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滋养。治疗时,适宜服用神应养真丹,从根本上调理;同时,外用海艾汤清洗,缓解表面症状。如果患病时间拖延很久,可在皮肤光亮处进行针砭,使其流出紫血,这样毛发或许能够重新生长。
神应养真丹
羌活 木瓜 天麻 白芍 当归 菟丝子 熟地(酒蒸,捣膏) 川芎
按照相等的份量研磨成粉末,加入地黄膏,再添加蜂蜜制成如梧桐子一般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一百丸,可用温煮后的酒或者盐汤送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