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槽风
骨槽风表现为腮颊浮肿,牙关紧闭。
骨槽风由三焦与胃经风火引发,耳前腮颊隐隐作痛,溃烂后筋骨依旧硬痛,牙关拘紧是因夹有邪风。
【注释】此病症又名牙叉发、穿腮发。是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这两条经脉的风火所致。从耳前起始,连及腮颊,筋骨隐隐作痛,时间久了溃烂,腮部内外的筋骨仍然漫肿硬痛,牙关拘紧,都是因为邪风深入侵袭筋骨。此病症属于筋骨阴分,所以初起时肿硬难消,破溃后疮口难愈合,大多难以救治。初起热不盛的,体内宜服用清阳散火汤,外用清胃散擦牙,用真君妙贴散敷于腮部。若初起发表之后,患者强壮且火势旺盛,用皂刺、大黄、甘草节、白芷、僵蚕泻下,之后减去大黄,加生石膏清热。但也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药物,以免凝结。若硬肿日久未治疗,不能完全消散,脓势将成,宜用中和汤托毒。已破溃的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处理。也有因过度服用寒凉药物,致使肌肉坚凝腐臭,不用理中汤佐以附子不能回阳,不用僵蚕不能搜风。按此方法治疗,各种症状都减轻,只有牙关拘紧不开,宜用生姜片垫在颊车穴艾灸十四壮,颊车穴在耳垂下五分的凹陷处,每日艾灸,同时针刺口内牙齿尽头处使其出血,牙关即可打开。
若寒热不退,身形消瘦,痰盛不进食,或口内腐烂,甚至穿腮落齿,都属于逆证。在腐烂初期,治法与牙疳相同,也只是尽些努力罢了。
清胃散
姜黄 白芷 细辛 川芎
将各味药材取相同的分量,一起研磨成细细的粉末。先用盐水漱口,然后把药粉擦在牙痛的地方。
【方歌】清胃散擦牙肿疼,姜黄白芷细辛芎,同研先以盐汤漱,后擦此药有奇功。
中和汤
白芷 桔梗 人参 黄芪(各一钱) 藿香(五分) 肉桂(五分) 甘草 白术(土炒) 川芎 当归 白芍(各一钱。酒炒) 麦门冬(五分,去心)
取两盅水,放入三片生姜、两枚红枣,煎煮至剩下八分的药量,再加入一杯酒,饭后服用。
【方歌】中和汤治骨槽风,日久不消欲溃脓,芷桔参芪藿桂草,术芎归芍麦门冬。
理中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真君妙贴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升阳散火汤(见“颊疡”相关内容)。
发颐
发颐表现为肿胀疼痛,如同长出结核一般。它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发病初期身体会出现发热、怕冷的症状。这是由于患伤寒时发汗不彻底,或者疹子没有完全透发,邪毒壅滞积聚而形成的。如果肿势蔓延到咽喉部位,调治就会变得困难。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做汗毒,发作于颐颔之间,属于足阳明胃经。刚开始发病时,身体出现发热、怕冷,肿胀的样子如同结核,有轻微的热感和疼痛,之后逐渐肿大,如同桃子或李子般大小,疼痛明显加剧。发病原因是伤寒发汗不充分,或者疹形没有透发完全,导致邪毒壅积。初期适宜用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外部用二味拔毒散外敷,这样就可能使肿胀消散。如果用药后肿胀没有消退,肿痛一天天加重,必然会化脓,此时宜服用托里透脓汤。破溃之后,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处理。要是这个病症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治,或者错误地使用了寒凉、克伐的药物,毒邪必定会向内陷入,当肿胀蔓延到咽喉部位,出现痰液上涌、气息堵塞,连汤水都难以咽下的情况,这就属于病情严重的逆症。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时毒
时毒发于项颔之间,左右两侧均可出现。
时毒初发时类似伤寒症状,在项部出现漫肿且没有明显的头,这是因为感受了四季的不正之气。治疗时需依据患者体质强弱,通过疏散解表等方法来使其痊愈。
此病症刚开始发作时,症状类似伤寒,表现为怕冷、发热,让人精神恍惚、心绪不宁,肢体酸痛,有的还伴有咽痛。发病后的一两天内,在项部、腮部、颔部、颐部出现肿胀,没有明显的肿头,随后逐渐皮肤焮红、疼痛,有的像有根的结核,呈现漫肿且颜色发红的状态。这些都是由于感染了四季的不正邪气,邪气客居在经络之中,蕴结而成,并非是在其他疾病之后发作的颐毒。这就要求医者仔细观察疮疡的颜色,辨别病症的虚实。治疗方法应以疏散解表为主,不可贸然使用寒凉药物,否则会导致毒邪不能向外发散,反而内攻咽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了。初起时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如果肿胀没有消退,宜服用连翘消毒饮;若肿胀依旧不消,脓势将要形成,体质强壮的人宜服用透脓散,体质虚弱的人宜服用托里透脓汤,外部敷用二味拔毒散,脓成熟后用针刺排脓。破溃后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进行处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