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请了几位根雕艺人,用那些枯木创作,有的雕成了正在刨木头的老木匠,有的刻成了盘根错节的榫卯,最特别的是那个槐木桩,被雕成了博物馆的样子,老楼的轮廓里,藏着无数把工具和木头的剪影。
这些根雕摆在院子里,成了“生长的展品”。叶东虓说:“它们死过一次,又以另一种方式活过来,像极了这些老手艺。”
新展品吸引了更多人,有个做环保艺术的团队甚至来馆里办了场“木之轮回”展,用博物馆的木屑压制出板材,做成家具,再把使用后的边角料做成纸,写上展品的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循环。”江曼看着那些从木屑里“长”出来的纸,“从树到木头,到工具,到木屑,再到纸,最后回到故事里。”
开馆三周年那天,叶东虓和江曼在院子里的槐木桩前种了棵小树苗,是用当年小满种的香椿树的种子培育的。小张在树苗旁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今天的小树苗,明天的老木匠。”
王师傅看着树苗,笑着说:“我小时候,师傅也带我种过树,说做木匠得像种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
叶东虓看着满院的老物件和新生命,突然明白,最好的博物馆从来不是静止的,它应该像一棵树,深深扎根在传统的土壤里,却能向着未来,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而那些流淌在木头上的时光,那些沉淀在榫卯里的智慧,就是让它永远常青的养分。
第二十一章 木纹里的中国
国庆节期间,博物馆办了场“木纹里的中国”特展,从河姆渡遗址的榫卯木构件复制品,到明清家具的经典结构,再到现代设计师的创新作品,串联起一部中国木工的发展史。
最引人注目的是个巨大的“中华榫卯图谱”,挂在展厅中央的墙上,用不同颜色的木头拼出各地特色榫卯——江浙的“格肩榫”、山西的“夹头榫”、广东的“套榫”,像一幅立体的地图。
“你看这图谱,多像中国的样子。”江曼指着图谱上交错的纹路,“各地有各地的巧,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智慧。”
特展期间,来了位外国游客,是研究东方建筑的学者,对着图谱看了整整一天,临走时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能屹立千年,因为它们像中国人一样,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却又紧紧咬合在一起。”
叶东虓把这话记了下来,写在图谱的说明牌上。他想起父亲铁皮盒里的那句话:“榫卯不用钉,千年不松动。”原来,这不仅是木头的智慧,更是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不用强硬的捆绑,而是在彼此的包容里,找到最稳固的平衡。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厂院新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