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葡萄叶沙沙响,像在说:“接着讲故事吧,我们听着呢。”
第七十八章 记忆角的“活态传承”
叶东虓退休后,小宇接过了养老院的管理工作。他在记忆角开辟了“活态展区”:每周三,王姐的孙女会带着缝纫机来,现场演示传统绣活;每月初一,李建国大爷的徒孙会支起灶台,教大家做老味道的酸菜饺子;逢年过节,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会被摆在最中间,旁边播放着他当年模糊的“转……”声录音。
有个叫小石头的男孩,父母在外地打工,常来养老院蹭饭。他最爱蹲在齿轮模型前,看小宇修复零件,说:“陈爷爷的齿轮像会说话,我能听见它讲车间的故事。”小宇笑着把自己的第一套修复工具送给了他:“等你长大,替陈爷爷接着转。”
“活态展区”成了社区的“时光课堂”,孩子们在这里学下棋、做针线、听老故事。叶东虓看着这一幕,想起父亲信里的话:“日子就像老机床,得有人添油,有人看管,才能一直转下去。”
第七十九章 缝纫机上的“新纹样”
王姐的孙女在传统绣品里加了新花样:把养老院的葡萄架、老槐树、记忆角都绣成纹样,取名“奉天百景”。张桂兰大娘虽然看不清针脚,却总能凭手感指出:“葡萄藤的弯度得再柔点,像当年老周给我编的藤椅。”
新纹样的绣品成了网红产品,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小姑娘却坚持每周来养老院,给老人们绣手帕:“张奶奶说,针线活不能只图赚钱,得带着心绣,才暖。”
有个买家在留言里说:“收到手帕那天,我妈摸着上面的槐树纹,突然说‘这像我小时候住的院子’。”王姐的孙女把这条留言念给张桂兰大娘听,老人笑了,缝纫机“咔嗒”响,像在说“可不是嘛,好东西都带着家的味儿”。
第八十章 槐树下的“棋脉”
郑德山的棋谱被编成了教材,社区的象棋班就设在老槐树下。小乐成了老师,教孩子们下棋时,总说:“郑爷爷说,下棋就像做人,得懂让,也得懂守——该让的子要让,该守的底线不能退。”
有个孩子输了棋哭鼻子,小乐指着槐树上的“生命树”说:“你看那些名字,他们当年在车间,赢过机器,也输过困难,可从没哭过。”孩子似懂非懂地擦干眼泪:“我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勇敢的人。”
象棋班每年都办“老伙计杯”比赛,冠军奖品是郑德山用过的木棋子。今年的冠军是小石头,他捧着棋子说:“我要把这棋子送给陈爷爷的齿轮模型当‘邻居’,让它们一起听故事。”
第八十一章 壁炉边的“味道基因”
李建国大爷的菜谱有了数字版,扫码就能看视频教程。但老人们还是爱围在壁炉边,听李大爷的徒孙讲“味道背后的故事”:“这道酸菜白肉,当年是给加班的工人暖身子的,所以汤要熬得浓,肉要切得厚……”
有个留洋回来的年轻人,按教程做了锅包肉,总觉得少点什么。来养老院讨教时,老人指着壁炉里的火说:“少的是‘人气’——当年食堂的锅包肉,一炒就是几十份,锅气里混着说笑,那才是最好的调料。”
年轻人抱着锅铲在壁炉边学了三天,回去后果然做出了“家的味道”。他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壁炉前的老人们围着他笑,配文是“原来最好的菜谱,藏在烟火气里”。
第八十二章 记忆角的“数字家谱”
全息投影升级了,能通过人脸比对,找到老照片里的人与现实的关联。有个中年人来参观,扫描了一张机床厂集体照后,投影突然显示:“照片后排左三为您父亲,1965年参与车间技术革新。”
男人愣了半天,摸着投影里父亲的脸,突然哭了:“我爸从没跟我说过这些。”叶东虓递给他一杯热茶:“老辈人都这样,把功劳藏在心里,只把日子过给你看。”
后来,男人成了养老院的志愿者,每周都来给记忆角的老物件拍照存档。他说:“我要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让我儿子知道,他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
第八十三章 葡萄架下的“时光酒窖”
当年埋下的“五十年陈”葡萄酒被挖出来时,正好赶上小石头的十八岁生日。小宇打开酒坛,槐花香混着酒香漫开来,老人们都说“这味儿,跟当年郑德山赢棋时喝的一样”。
小石头捧着酒杯,给记忆角的老物件都倒了点酒:“陈爷爷的齿轮,郑爷爷的棋子,张奶奶的顶针……谢谢你们陪着我长大。”叶东虓看着他,突然想起郑德山当年说的“葡萄要等十年才甜”——原来人也一样,得在时光里慢慢酿,才能长出风骨。
新的酒坛又埋进了土里,这次的标签上写着:“敬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爱,待小石头的孩子十八岁时开封。”葡萄藤在风里晃,像在给这个约定盖章。
第八十四章 生命树上的“新芽”
老槐树的“生命树”木牌旁,新栽了棵小槐树,是用老槐树的种子种的。小乐给它取名“新芽”,说:“老伙计们的故事,得让新树接着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厂院新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