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棠再次回到王明阳家时,已经快到中午了。
杨明汐见他回来,连忙迎上去:“怎么样?情况都查清楚了吗?”
“查清楚了,是张老板栽赃。”陆锦棠把粮铺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提起刚才和杨三伯聊的商机,“我觉得可以在粮铺设个‘便民角’,卖些油盐、针线、火柴这些常用的小东西,还能搞‘以物换物’,比如乡亲们用粮食换布、换糖,这样既方便了乡亲,也能多赚些钱。”
杨明汐眼睛一亮:“我刚才整理铺子清单时,也在想这事——咱们的布铺、杂货铺、粮铺都是分开的,客人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买齐东西。要是能把它们整合一下,比如在每个粮铺旁边设个小杂货铺,在杂货铺旁边加个布柜,就能省不少事。而且,乡亲们要是有多余的鸡蛋、蔬菜,也能拿到铺子里寄卖,咱们收点手续费,这样既帮了乡亲,也能丰富铺子的货。”
杨明汐一说,陆锦棠秒懂,农贸市场般的存在嘛!
王明阳坐在一旁,听着两人的话,忍不住点头称赞:“你们俩这个想法好!既便民,又能把生意做活。现在先把张老板的事解决,再慢慢推进这个计划,肯定能成。”
……
下午,王明阳亲自去了县衙,找李文书说了情况。
李文书原本就认识王明阳,又看了陆锦棠递过去的账本、陈粮和货郎的证词,立刻就把事情汇报给了刘大人。
刘大人也是个明事理的,知道张老板在县里名声不好,之前就有人举报他压价抢生意,现在又查到栽赃的证据,当即就传了张老板来县衙。
张老板见证据确凿,没办法抵赖,只能认了罪——不仅要解封粮铺,还得罚五十两银子,公开给千山商行的铺子道歉,另外还要赔偿布铺和杂货铺的损失。
消息传回来时,杨明汐正在和陆锦棠梳理所有铺子的情况。
两人坐在王明阳家的正房里,桌上摊着一张大纸,上面写着所有铺子的名字、位置、负责人和主营项目:县城有布铺、杂货铺、粮铺各一家,镇子上有粮铺两家、杂货铺一家,还有千山商行的采买点。
“现在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再建规矩,最后推新计划。”杨明汐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三条,“第一步,先让粮铺、布铺、杂货铺恢复营业——粮铺解封后,按之前说的,所有粮食降一成价,安抚乡亲;布铺和杂货铺搞个‘赔罪礼’,比如买布送针线,买糖送小袋盐,把客人拉回来。”
陆锦棠补充道:“我让伙计去盯着张老板道歉,必须在县城最热闹的街口,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栽赃的事,免得以后再有人敢找茬。另外,每个铺子派两个可靠的伙计,加强巡逻,防止有人再搞小动作。”
“第二步,建制度防后患。”杨明汐又写下一条,笔尖顿了顿,“首先,成立‘督查队’,让千山商行的老周牵头——老周跟着咱们多年,做事仔细,又懂规矩。督查队每月去各个铺子巡查一次,查品控、查账本、查伙计的服务,发现问题当场记录,限期整改,整改不好的,负责人要受罚。”
“然后,搞‘信息互通’。”陆锦棠接过话,“每个铺子设一本‘信息簿’,每天记录三件事:卖得最好的货、客人提的意见、遇到的麻烦。每天晚上,让伙计把信息簿送到总账房,总账房汇总后,每月给咱们送一次——这样不管咱们在不在县里,都能知道铺子的情况,有问题能及时解决。”
杨明汐点点头,又写了一条:“还要‘联合商户’——咱们找县里诚信的商户,比如布铺旁边的裁缝铺、粮铺附近的油坊、杂货铺对面的药铺,跟他们结盟。以后遇到恶意找茬的,大家互相作证;要是有新货,互相推荐;过节的时候一起搞活动,比如买布去裁缝铺能打折,买粮去油坊能便宜,这样大家都能多赚钱。”
“第三步,推新计划,就是咱们之前说的‘便民整合’。”陆锦棠指着纸上的粮铺,“先在城东的粮铺试点,加个‘便民角’,卖油盐、针线、火柴,再搞‘以物换物’——乡亲们用粮食换布、换糖,按市价折算。等试点好了,再推广到其他粮铺,然后在县城的杂货铺里加布柜,布铺里加小杂货,慢慢把铺子整合起来。”
杨三伯这时也来了,他刚从粮铺回来,脸上带着笑意:“铺子已经解封了,乡亲们听说粮食降价,都来买粮,队伍排了好长!我跟伙计说好了,明天就去县城进些油盐、针线,先把‘便民角’支起来!”
“三伯,您别急,先把‘便民角’的规矩定好。”杨明汐递给杨三伯一张纸,上面写着便民角的货单和价格,“油盐要选好的,不能掺假;针线要分大小号,方便乡亲挑;以物换物的话,粮食要按当天的市价算,不能让乡亲吃亏。”
杨三伯接过纸,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放心吧,明汐,俺都记着!肯定不会让乡亲们受委屈!”
晚上,王明阳家的灯一直亮到很晚。
杨明汐和陆锦棠把梳理好的规矩和计划,一笔笔写在册子上,装订好,交给杨三伯一本,让他按规矩管粮铺;又准备了一本,让伙计送到县城的布铺和杂货铺,让负责人照着执行。
陆清瑶趴在一旁,看着两人写字,时不时问一句:“娘,以后粮铺里真的能买到糖吗?”
杨明汐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能啊,以后清瑶去粮铺,既能买米,又能买糖,还能换好看的布做新衣服。”
陆清瑶高兴得拍手:“太好了!那我以后要常跟娘去粮铺!”
王明阳和严道之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杨明汐和陆锦棠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麻烦,还能从麻烦里找到新商机,把生意做得更稳、更活,这样的年轻人,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的册子上,也洒在一家人的笑脸上。
夜色虽深,却透着一股安稳的暖意——风波总会过去,而新的希望,正在灯下慢慢发芽。
喜欢穿越后一直在种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后一直在种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