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们这章要讲的主角正是这首诗的作者——西楚霸王项羽。
这项羽,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若论武力值,中国历史上绝对排在前三位,那是力能扛鼎,武艺超群。打起仗来也不含糊,巨鹿之战破秦军主力,彭城之战三万破五十六万。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位“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角色,最后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让人扼腕叹息。
秦朝末年,那真是“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候,老百姓还盼着能过几天安稳日子,可没想到这位始皇帝是个“工程迷”:修长城征调了百万民夫,许多人累死在工地上,连尸骨都埋在城墙根儿下;建阿房宫,把天下的木料、美玉都搜刮过来,宫殿大得“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还有骊山陵墓,深挖地下几十丈,里面灌满水银,藏着无数珍宝,为了保密,最后连修墓的工匠都给活埋了。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更是把“昏庸”俩字儿演绎到了极致——他本来就是靠赵高篡改遗诏才当上皇帝的,对赵高言听计从,朝堂上赵高搞出个“指鹿为马”,满朝文武谁敢说个“不”字?底下的官吏有样学样,对老百姓变本加厉地搜刮。这秦朝的天下,就像个堆满了干柴的院子,就差一点火星,就能烧起冲天大火。
而这把火,很快就烧起来了——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等九百个民夫去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路被冲断了,肯定赶不上期限。按照秦朝的律法,误了期限是要杀头的。陈胜一看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就跟吴广一起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有的杀了县官,有的占了城池,反秦的义军像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而咱们的主角项羽,就是在这股浪潮里,跟着他叔父项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项羽是泗水郡下相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宿迁。祖上是楚国的名将项燕。想当年秦国灭楚的时候,项燕带着楚军跟秦军死战,最后兵败自杀。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一种说法就是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个在秦国灭亡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人,都是楚国人。项氏一族在楚地那是名门望族,家里的子弟个个都练得一身好武艺,项羽打小就跟着叔父项梁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家国仇恨。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识字,可他学了没几天就把书扔了,跟项梁说:“学这东西有什么用?顶多就是记个姓名,难道还能靠它杀秦军报仇?”项梁一听,觉得这孩子有志气,就改教他剑术,可没想到项羽学了俩月又不干了,说:“剑术再好,也只能打一个人,我要学就学能打一万人的本事!”
项梁这时候才明白,这孩子心里装的不是小打小闹,是天下。于是他就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这才来了精神,天天抱着兵书看,有时候能看到半夜。可他有个毛病,就是“浅尝辄止”——兵法的大致道理他都懂,可要是让他钻细节,比如怎么排兵布阵、怎么算粮草补给,他就不耐烦了,说:“打仗靠的是勇气和谋略,哪用得着这么抠细节?”项梁虽然觉得有点可惜,但也没多说,毕竟这孩子的天赋摆在那儿,光是那股子气势,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有一年,秦始皇南巡,船队浩浩荡荡地从浙江经过,两岸挤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项梁也带着项羽去了。秦始皇坐在龙舟上,穿着金丝龙袍,身边侍卫林立,那气派真是“天子之威,震慑四方”。老百姓都吓得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可项羽却站在人群里,盯着龙舟大声说:“我早晚把他换下来!”(彼可取而代之)项梁一听,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拉着他就往家跑,一路上还不停念叨:“你这孩子,不要命了!这话要是被人听见,咱们全家都得掉脑袋!”可心里却暗暗高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日子一天天过去,项羽越长越壮,力气也越来越大。有一回,楚地的乡绅搞了个“扛鼎大赛”,说是谁能把村口那尊千斤重的青铜鼎举起来,就赏五十两银子。那鼎是当年楚庄王铸的,放在村口几十年了,别说举起来,就是推动一下都得好几个人。好多壮汉都去试了,有的憋得脸红脖子粗,鼎纹丝不动;有的刚把鼎抬起来一点,就“咚”的一声砸在地上,差点把自己的脚砸断。
就在众人都觉得没人能举起来的时候,项羽来了。他穿着一身粗布短打,走到鼎跟前,围着鼎转了两圈,然后蹲下身,双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气,大喝一声:“起!”您猜怎么着?那千斤重的青铜鼎,竟然被他稳稳地举过了头顶!周围的人都看傻了,半天没人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的还喊:“项家小哥真是神力啊!”项羽举着鼎站了一会儿,面不改色心不跳,然后轻轻一放,鼎“咚”的一声落地,震得地面都颤了颤。他接过赏银,分给了周围的穷乡亲,从此“项羽力能扛鼎”的名声,就在楚地传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