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天威震朔方,老将横戈靖西羌。
漠北驰驱酬壮志,屯田一策固金汤。
七十犹能披甲胄,沉勇大略着青章。
千古谁堪继高义,营平侯名万古扬。
列位,这章咱们要讲的,是西汉年间一位老当益壮、有勇有谋的名将。这人名叫赵充国,字翁孙,生在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卒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一生历经武、昭、宣三朝,从少年投军到白发领兵,几十年都在西汉的边疆战斗。
赵充国,是陇西上邽人,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陇西这个地方,在汉朝可是“边地要冲”,一边连着中原,一边对着匈奴、西羌,汉武帝后期,朝廷要在陇西选“骑士”——也就是骑兵,赵充国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他马术精、箭法准,又懂些兵法,没多久就做了“羽林郎”。这羽林郎可不是一般的士兵,是皇宫里的侍卫,只有勇猛忠诚的士兵才能被选拔上。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关键一年”。当时匈奴屡次南下骚扰,武帝忍无可忍,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要一举打垮匈奴的主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漠北之战”。
赵充国当时跟着卫青出征,任“假司马”——也就是代理司马,虽说官职不高,可管着一队骑兵,是前线的中坚力量。卫青这一路,目标是匈奴单于的主力。可漠北这地方,茫茫草原,黄沙漫天,走了十几天都见不着个人影,粮草也快接济不上了。
赵充国主动找到卫青,说:“将军,漠北虽广,可匈奴单于必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驻军。末将愿领一队哨探,往前探查,若能找到匈奴踪迹,也好早做准备。”卫青正愁没头绪,听他这么说,当即同意:“好!你带三百骑兵去,务必小心,若遇匈奴,不可硬拼,速速回报!”
赵充国领了命令,带着三百人就出发了。走了三天,到了一处叫“窴颜山”的地方,突然有个士兵喊:“将军!你看那边!”
赵充国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远处的草原上,隐约有帐篷的影子,还有不少马匹在吃草——正是匈奴的大营!他赶紧让士兵们趴在草丛里,仔细数了数,帐篷少说也有上千顶,看样子至少有三万匈奴兵。赵充国心里盘算:“这是匈奴的主力,得赶紧回去报告给将军。”可刚要下令撤退,突然听到一阵马蹄声——有一队匈奴游骑朝这边来了!
赵充国当机立断,对士兵们说:“都别慌!咱们躲进前面的树林,等他们过来,先射倒领头的,再趁机跑!”士兵们都攥紧了弓箭,等着匈奴人靠近。眼看那队游骑到了树林边,赵充国大喝一声:“射!”几十支箭一起飞出去,领头的匈奴小校当场中箭落马。剩下的匈奴兵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赵充国已经带着人冲出树林,打马就跑。匈奴兵在后头追,赵充国一边跑,一边让士兵们回头放箭,又射倒了几个,匈奴兵怕有埋伏,不敢再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跑了。
回到卫青大营,赵充国把匈奴的位置、人数一一禀报。卫青大喜,立刻召集诸将商议:“匈奴单于就在前方,咱们趁他不备,连夜进军,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时候,赵充国又站出来:“将军,末将刚从那边回来,熟悉路线,愿为先锋,带大军前往!”
当天夜里,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领着卫青的大军,悄悄朝着匈奴大营进发。到了后半夜,大军到了匈奴大营外,卫青一声令下,汉军的战鼓突然响起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匈奴兵睡得正香,被这动静吓醒,以为是天兵下凡,乱作一团。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第一个冲进匈奴大营,手里的长戟一挥,就挑翻了两个匈奴兵。汉军将士见先锋这么勇猛,也都士气大振,跟着冲进去,砍的砍、杀的杀。
匈奴单于见状不妙,带着少数亲信连夜逃跑。这一战,汉军斩杀匈奴兵一万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帐篷,大获全胜。战后论功,卫青特意上奏朝廷,说赵充国“侦察有功,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武帝看了奏疏,当即下令,升赵充国为“中郎”,还赏了他一百户的食邑。
漠北之战后,赵充国又跟着卫青、霍去病打了几次匈奴,官职也一步步升,从中郎到车骑将军长史,再到后将军。可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朝廷内部动荡,对匈奴的战事也暂时停了下来。直到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边疆又起了波澜——这次闹事的,不是匈奴,是西羌。
要说这西羌,是当时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南、青藏高原东北的游牧民族,分成好多个部落,比如先零羌、罕羌、开羌等等。以前汉朝和匈奴打仗,西羌有时候帮汉朝,有时候帮匈奴,立场不稳定。到了昭帝元凤年间,先零羌的首领联合了几个小部落,偷偷和匈奴勾结,想把河西走廊占据了——这河西走廊可是汉朝通往西域的“生命线”,要是被羌人占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就断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