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前战气雄,银枪白马贯长虹。
汉水空营施巧计,一身是胆震曹公。
常山子弟怀忠烈,蜀汉山河倚爪龙。
青史留名传万古,至今谁不忆子龙?
列位,话说建安年间,东汉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外戚专权的余弊未除,宦官乱政的阴影又覆,再加上黄巾起义席卷九州,天下州郡各自拥兵,豪强并起如燎原之火。彼时的中原大地,早已没了“光武中兴”的太平气象——洛阳城里宫阙残破,长安郊外白骨露野,流民扶老携幼,只为寻一处暂避战火的安身之所;而各路诸侯则厉兵秣马,今日结盟,明日反目,刀光剑影里,多少城池易主,多少百姓流离。就在这乱世沉浮之中,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走出了一位少年,他身长八尺,浓眉朗目,腰间悬剑,手中提枪,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沉稳与刚毅。此人,便是日后在三国战场上留下无数传奇的赵云,赵子龙。
赵云出省于常山郡,幼时便喜读兵书,更爱舞枪弄棒。彼时常山一带常有山贼作乱,乡里百姓不堪其扰,年少的赵云便召集了同村十余名身强体壮的少年,自制兵器,日夜操练,将前来劫掠的小股山贼打退了数次。此事传开,常山郡内皆知真定有个“赵壮士”,勇武且有担当。
及长,赵云已长成八尺男儿,枪法愈发精湛,更兼为人正直,乡里百姓推举他为“部曲统领”,希望他能带领众人抵御战乱。恰在此时,黄巾起义的浪潮波及冀州,常山太守眼见郡中人心惶惶,便召赵云议事,欲让他率本郡义兵投奔当时盘踞幽州的公孙瓒——彼时公孙瓒以“白马义从”闻名北方,号称“威震边疆”,是许多州郡眼中的“乱世依靠”。
赵云领命,率千余名常山义兵奔赴幽州。初见公孙瓒时,公孙瓒见他仪表堂堂,便故意试探道:“如今各路诸侯多依附袁绍,你为何独独来投我?”赵云躬身答道:“天下大乱,百姓遭难,我等投效明主,非为攀附,只为能平定祸乱,让百姓安居。若将军能心怀天下,云必效死力。”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显忠义,又藏抱负,公孙瓒虽心中赞许,却也未将这“乡野义士”真正放在眼里,只将他编入普通部曲,让他随大军驻守边境。
彼时刘备正依附公孙瓒,任平原相。一日,刘备前往公孙瓒军营议事,恰巧见赵云在营中操练士兵——只见赵云手持亮银枪,往来腾挪,枪尖如梨花纷飞,时而直刺,时而横扫,麾下士兵跟着他的号令进退有序,竟无半分杂乱。刘备本就爱才,见赵云如此勇武且治军严明,心中暗生招揽之意。待操练结束,刘备特意上前与赵云攀谈,从兵法谋略聊到天下大势,赵云亦知刘备素有“仁德”之名,二人越谈越投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赵云常与刘备往来,见刘备待人宽厚,对下属体恤,且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志,心中渐渐认定:此人方是值得托付一生的明主。只可惜彼时他已投奔公孙瓒,不愿背主,只能将这份心意藏于心底。直到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兵败自焚,赵云失去依托,这才辗转投奔正在汝南的刘备。相见之时,刘备执赵云之手,感慨道:“子龙来归,如虎添翼!”赵云亦躬身答道:“云此生定当追随明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自此,赵云正式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将领,开启了他“银枪白马定乾坤”的传奇生涯。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地面风云突变。曹操在平定北方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史载约十余万,此处取评书常见“二十万”以显声势)南下,直指荆州。时任荆州牧的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从樊城撤退,欲携百姓前往江陵。
当时刘备麾下仅有万余兵力,却带着十余万百姓,行军速度极为缓慢。曹操深知江陵存有大量粮草军械,若被刘备占据,后患无穷,遂命曹纯率五千“虎豹骑”——这是曹军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日行三百里,专门追击刘备。
同年秋,当刘备军行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境内)时,虎豹骑如神兵天降,突然从后方袭来。刘备军本就军心涣散,再遇这般精锐铁骑,瞬间溃不成军。士兵们四处奔逃,百姓的哭喊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交击声混杂在一起,整个长坂坡沦为一片人间炼狱。刘备在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护卫下,奋力突围,却在混乱中与妻子糜夫人、幼子刘禅失散。
“幼主何在?糜夫人何在?”刘备在突围后,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场,急得双目赤红。身旁将领皆面露难色,此时曹纯的虎豹骑仍在四处搜捕,回去寻找无异于自投罗网。就在众人沉默之际,一道银甲身影突然从队列中冲出,调转马头,朝着曹军方向奔去——正是赵云。
“子龙,你要去何处?”刘备大惊,厉声喝止。
赵云勒住战马,回身抱拳道:“明公勿忧!云若不能寻回幼主与夫人,便死在这长坂坡,绝不独自归来!”话音未落,他已拍马冲入烟尘之中,亮银枪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寒光,如一道闪电般扎进曹军阵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