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烽烟卷地来,庐江周郎起雄才。
赤壁火燃曹舰破,南郡弓鸣敌胆摧。
雅量高致传吴会,英年早逝令人哀。
千秋谁解江东意,不负孙郎霸业开。
话说建安三年秋天,庐江郡舒县的周府宅外,一匹快马冲破清晨的薄雾,直奔大门。门吏见骑士盔甲上沾着尘土,怀里紧紧抱着一卷竹简,连忙上前迎接:“您是从寿春来的吧?”骑士喘着气点头,立刻递过竹简:“这是孙策公子的亲笔信,急着交给周郎!”
府内正厅里,一位年轻人刚结束晨练。他穿一身玄色紧身军装,勾勒出挺拔的身形,额头还沾着细汗,这人就是周瑜,此时二十三岁,是庐江周氏的嫡长子。周氏是江东名门,从他高祖父周荣在汉朝做尚书令开始,家族世代传承书香;但周瑜从小偏爱读兵书、练武艺,是个文武双全的俊杰。
展开竹简,孙策的字迹跃然纸上:“公瑾兄,我已经离开袁术,率领军队东渡长江,现在到了历阳,希望你尽快来帮我,咱们一起平定江东!”周瑜读完,双眼如星火闪耀。他和孙策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任庐江太守,两家是邻居,两人同岁,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骑马射箭。孙策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公瑾,将来我要是起兵立业,一定让你当我的左膀右臂!”如今这句话,终于要成真了。
当天夜里,周瑜就召集家人和仆人,把家里的财物分成两半:一半留给族人,叮嘱他们守好祖业;另一半装上车,再加上自己招募的三百名乡勇,连夜赶往历阳。走到半路,天刚亮,周瑜勒住马远望,看见历阳方向尘土飞扬,还隐约能听到战鼓的声音——那是孙策正在和当地贼寇作战,她立刻下令:“加速行军,绕到贼寇后方,敲鼓造势!”
等周瑜的队伍赶到历阳城外,果然看到孙策的军队正和贼寇僵持:贼寇靠着地形优势,在高处射箭,孙策的前锋攻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周瑜马上让人把旌旗插满附近的山头,又把三百乡勇分成十队,轮流敲鼓呐喊。一时间,山里鼓声震天,听起来像有千军万马。贼寇本就是临时拼凑的队伍,见后方好像有大军来支援,顿时乱了阵脚。孙策在阵前看到周瑜的旗号,高兴得大喊,立刻挥舞长矛下令:“冲锋!”
前后夹击之下,贼寇很快溃散。孙策拍马跑到周瑜面前,两人握手大笑。孙策说:“兄长果然没辜负我!要是没有你赶来支援,这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周瑜笑着回答:“伯符你本身就勇猛,这仗本来就能赢,我不过是帮了点小忙。”
之后几个月,周瑜跟着孙策征战江东:打曲阿时,他献“声东击西”的计策,假装攻东门吸引贼寇主力,自己却带精兵偷袭北门,一下子就攻破了城池;取吴郡时,他预判敌军会弃城逃往会稽,提前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活捉了吴郡太守许贡手下的大将;平定丹杨时,他又劝孙策“招抚山越部族,用恩德收服人心”,避免滥杀,为江东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每一场仗,周瑜不只是带兵冲锋,更能用战略眼光统筹全局。孙策越来越信任他,常对身边人说:“公瑾的谋略,比我强十倍!”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他把孙权叫到床边,指着周瑜和张昭说:“国内的事拿不定主意,就问张昭;国外的事拿不定主意,就问周瑜。”当时孙权才十九岁,江东各郡虽然平定了,但还有豪强不服,曹操又在北方虎视眈眈,局势特别危险。周瑜听说孙策去世的消息,连夜从巴丘赶回吴郡,趴在孙策的灵前哭完,马上握着剑站在孙权身边,对大臣们说:“孙讨逆生前把江东托付给讨虏,各位大人应该同心辅佐,谁敢有二心,我周瑜一定杀了他!”
这番话掷地有声。大臣们见周瑜态度坚决,又想起他和孙策的交情、之前的战功,纷纷跪下行礼,尊称孙权为“明府”。孙权握着周瑜的手,眼泪直流:“公瑾兄,江东的安危,全靠你了!”周瑜躬身回答:“我一定尽全力保住江东,完成讨逆没做完的事业!”
这一年,周瑜二十五岁,临危受命成了江东最可靠的支柱。
建安十三年七月,北方传来消息:曹操已经平定袁绍的残余势力,又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接着就率领大军南下,直逼荆州。消息传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孙权召集大臣开会,大堂里的气氛紧张压抑。
没过半个月,更坏的消息传来:荆州牧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世家大族的逼迫下,献出整个荆州向曹操投降。曹操没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还收编了刘表的几千艘战船,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万(史书实际记载约十五六万)。他接着沿长江东下,号称有“八十万大军”,扬言要“渡过长江,踏平江东”。
这时候,刘备已经从樊城南逃,在长坂坡被曹军打败,只剩下几千残兵,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他派诸葛亮出使江东,请求和孙权联合抗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