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里说他“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值乱蒙难,枕戈泣血,志在匡复”——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刘琨年轻时就有志向,有本事,赶上乱世,他枕着兵器睡觉,想到国家危难就流泪,心里一直想着恢复西晋的江山。《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很佩服他,说他“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意思是刘琨善于团结百姓和盟友,但不擅长管理部下,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比如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后来背叛了他,投靠了石勒。
可能有人会说:“刘琨最后不是失败了吗?晋阳后来还是丢了,他自己也被杀了,算什么英雄?”
可各位,咱们评判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成功还是失败。西晋末年,大多数人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比如王衍,西晋的宰相,被俘后还劝石勒称帝,最后被石勒活埋;比如陆机,大文学家,跟着成都王颖打仗,战败后被处死,连家族都被灭了。只有刘琨一个人,凭着一股忠义之气,在北方硬撑了十几年。他守的不仅仅是晋阳一座城,更是汉人的骨气和尊严。他让胡人知道,汉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汉人里还有不怕死的硬骨头;他也让北方的百姓知道,就算朝廷跑了,还有人在为他们打仗,还有人在守护他们的家园。
刘琨的影响,还延续到了后世。到了南宋的时候,岳飞、辛弃疾这些抗金名将,都把刘琨当成榜样。岳飞在《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种忠义之情,和刘琨是一样的;辛弃疾也在词里提到刘琨,说“刘郎才气,难成易败”,既佩服刘琨的才气,又为他的失败感到可惜。
刘琨在最黑暗的时代,没低头,没放弃,心里那点“忠义”的火苗,虽然微弱,却照亮了那个乱世。这大概就是英雄的样子吧——不是一定要成功,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拼尽全力,问心无愧。
刘琨死后,晋阳很快就被石勒占领了,北方的汉人抵抗力量也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可刘琨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被写进史书,被后人传颂。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