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对东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东汉、曹魏、西晋三朝的都城,是“中原正统”的象征。收复洛阳,比收复长安更能提振人心。因此,桓温将第二次北伐的目标锁定为洛阳,既是为了消灭姚襄的势力,也是为了通过“收复故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声望。
这一次,桓温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缺粮的教训。他提前在淮河、泗水一带囤积了大量粮食,并亲自率领两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淮河北上,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避免深入敌境导致补给断绝。同时,他还派大将檀玄、胡彬率领偏师,袭扰姚襄的侧翼,牵制其兵力。
姚襄知道桓温的厉害,不敢与晋军正面交锋。他率军退守洛阳城南的伊水(今河南洛阳南),并派使者去见桓温,假意表示愿意投降,实则想拖延时间,等待桓温的粮食耗尽。姚襄的使者对桓温说:“姚将军本是晋臣,因被奸臣陷害,才不得已占据洛阳。如今将军亲来,姚将军愿率军归附,只求将军能奏请朝廷,赦免其罪过。”
桓温一眼看穿了姚襄的计谋。他对使者说:“姚襄若真有归降之心,便亲自来我军营中请罪;若想耍花样,我今日便率军踏平他的军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说完,桓温便下令进军,在伊水岸边与姚襄展开决战。
姚襄的军队虽有三万多人,且多为羌族骑兵,勇猛善战,但晋军在桓温的指挥下,阵型严整,士气高昂。桓温亲自擂鼓助威,晋军士兵奋勇冲锋,很快便突破了姚襄的前锋防线。姚襄试图率军反扑,却被晋军大将桓冲击败,羌族骑兵死伤惨重。姚襄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兵逃往北方,后来被前秦皇帝苻生斩杀。
公元356年八月,桓温率领晋军,顺利进入洛阳城。当他走进洛阳皇宫时,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宫殿的柱子倒在地上,台阶上长满了野草,当年西晋皇帝举行朝会的太极殿,只剩下断壁残垣;宫门外的石狮子,也被战火熏得发黑,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桓温心中一阵感慨,他让人清理皇宫的废墟,又派人修复西晋皇帝的皇陵——司马懿的高原陵、司马炎的峻阳陵等,都在他的命令下得到了修缮。
修复皇陵后,桓温亲自前往祭拜。在司马炎的峻阳陵前,他对着陵墓行了三拜九叩之礼,感慨道:“先帝(指司马炎)当年统一全国,何等威风;如今故都沦陷,皇陵残破,臣之罪也!”周围的士兵和官员,见桓温如此“忠义”,纷纷感动不已。
祭拜完毕后,桓温向朝廷上书,请求将东晋的都城从建康迁回洛阳。他在奏疏中写道:“洛阳乃中原腹地,汉魏旧都,迁都于此,既能安抚中原百姓,又能震慑北方胡寇;且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便于日后北伐,收复河北、河东之地。臣恳请陛下(指晋穆帝司马聃)早作决断,迁都洛阳,以慰天下苍生之望。”
可桓温的奏疏,却遭到了朝廷的坚决反对。反对的主力,是江南的门阀大族——王、谢、袁、萧等家族,他们的家眷、财产都在江南,若迁都洛阳,他们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比如时任宰相的王彪之(琅琊王氏后人),便以“洛阳刚收复,城池残破,且靠近北方胡寇,不安全”为由,反对迁都;谢安(当时尚未成为宰相,但已是谢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也表示“江南百姓安居已久,不愿迁都,强行迁都恐引发民变”。
实际上,朝廷反对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忌惮桓温的权力。他们担心,一旦迁都洛阳,桓温将以“镇守故都”为名,进一步掌控兵权,甚至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朝廷找了各种借口,拖延迁都之事,最终将桓温的奏疏驳回。
桓温知道,这是朝廷在“制衡”他。但他并未发作——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灵堂复仇”的少年,而是深谙“隐忍”之道的权臣。他没有强迫朝廷迁都,只是留下两千士兵驻守洛阳,任命戴施为河南太守,负责洛阳的防务,自己则率领大军返回荆州。
虽然没能迁都,但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仍让桓温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东晋能收复故都,全靠桓温;而桓温也通过此次北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被朝廷加封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这是古代大臣能获得的最高礼遇,距离“篡权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次北伐后,桓温成了东晋的“无冕之王”——他掌控着东晋的大部分兵权,朝廷中的大事,都需先征得他的同意;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对他言听计从;江南的门阀大族,虽对他有所忌惮,却也不敢公开反对。但桓温并不满足——他想通过第三次北伐,彻底消灭北方的胡人政权,建立“不世之功”,为自己“篡权称帝”铺平道路。
公元369年,桓温发起了第三次北伐,此次的目标是占据河北、河南一带的前燕政权。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当时的皇帝是慕容暐,政权掌握在太宰慕容恪、吴王慕容垂兄弟手中。前燕的实力,比前秦、姚襄更强——它占据了中原最富庶的地区,拥有十万大军,且慕容垂是当时北方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擅长骑兵战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