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之所以选择前燕作为目标,一是因为前燕刚经历“慕容恪去世”(公元367年)的权力真空,慕容垂与慕容暐的矛盾逐渐激化,政权内部出现裂痕;二是因为前燕占据了河南的部分地区,威胁到了东晋的北方边境,“伐燕”既能消除威胁,也能获得中原的富庶之地,为日后称帝积累资本。
为了确保第三次北伐成功,桓温做了前所未有的准备:他调集了五万大军,这是东晋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他还联合了前秦,约定“两国夹击前燕,灭燕后,河南之地归东晋,河北之地归前秦”;同时,他开辟了“黄河水运”,通过黄河运送粮食,以解决补给问题。
公元369年四月,第三次北伐正式开始。桓温率领大军,从兖州出发,沿黄河东进,一路势如破竹:在湖陆(今山东鱼台),击败了前燕的将领慕容忠,斩杀燕军三千余人;在金乡(今山东金乡),又击败了前燕的大将慕容厉,攻克了金乡城;接着,晋军渡过黄河,在黄墟(今河南兰考)大败前燕的主力部队,斩杀前燕将领慕容臧,燕军死伤万余人。
前燕皇帝慕容暐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派使者去前秦求救,答应“若前秦出兵相救,愿将虎牢关以西的土地割给前秦”。前秦皇帝苻坚,本想坐山观虎斗,见前燕愿意割地,便派大将苟池、邓羌率领两万大军,前往救援前燕。
与此同时,前燕的吴王慕容垂,主动向慕容暐请战,要求率军抵御桓温。慕容暐虽与慕容垂有矛盾,但此时已无其他将领可用,只得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领五万大军,前往枋头(今河南浚县)迎战桓温。
枋头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渡口,也是通往前燕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的必经之路。桓温的大军抵达枋头后,便在此驻扎,准备进攻邺城。而慕容垂则率领燕军,在枋头附近的林渚(今河南浚县东南)驻扎,与晋军对峙。
慕容垂深知桓温的弱点——依赖黄河水运补给。因此,他没有与晋军正面决战,而是采取了“袭扰粮道”的战术:他派大将慕容德率领一万骑兵,绕到晋军的后方,袭扰黄河水运的粮船;同时,他派另一员大将慕容宙,率领两千骑兵,不断袭扰晋军的营地,让晋军士兵无法休息。
桓温的粮道,很快便出现了问题。慕容德的骑兵,多次拦截晋军的粮船,烧毁了大量粮食;黄河的水位也因季节变化而下降,粮船无法顺利通行。桓温的大军在枋头驻留了一个多月,粮食越吃越少,士兵们开始出现饥饿和疲惫的情况。
为了解决粮荒,桓温曾派大将袁真率军进攻谯郡(今安徽亳州)、梁国(今河南商丘),试图开辟新的粮道,却被前燕的将领慕容尘击败。袁真的失败,让桓温彻底失去了获得补给的希望。
公元369年九月,桓温见粮尽兵疲,且前秦的援军即将抵达,只得下令撤退。慕容垂早已料到桓温会撤退,他没有立即追击,而是率领燕军,悄悄跟在晋军后面,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当晋军撤退到襄邑(今河南睢县)时,慕容垂认为时机已到。他率领五万燕军,突然发起进攻,同时前秦的援军也从侧翼夹击晋军。晋军本就因缺粮而士气低落,又遭到燕、秦两军的夹击,顿时溃不成军。士兵们四散奔逃,互相踩踏,死伤了三万多人。
桓温带着残兵,狼狈地逃回江南。当他回到建康时,五万大军只剩下一万多人,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枋头之败,对桓温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一辈子靠军功立威,可此次惨败,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江南的士民开始指责他“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朝廷中的门阀大族,也趁机重新抬头,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他的亲信,也开始对他产生怀疑。
桓温知道,若不采取强硬措施,自己的权力将岌岌可危。他一生都在“以军功固权”,如今军功没了,便只能“以权谋固权”——他想到了一个狠招:废立皇帝。
公元371年,桓温率领大军,进驻建康城外的白石垒,摆出“兵临城下”的姿态,向朝廷上书,请求废黜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晋穆帝司马聃死后,司马奕继位,是为晋废帝),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
司马奕是个老实人,在位期间并无过错,甚至还能“恭谨节俭”,可桓温要的就是“无过而废”——他就是要通过“废立皇帝”,向全天下证明:皇帝的废立,全在他一念之间;东晋的皇权,早已掌控在他手中。
为了给废帝找借口,桓温编造了一个荒唐的理由——他造谣说司马奕“不能生育”,让自己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人,与后宫的美人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还说这两个儿子“不是皇室血脉,不该继承皇位”。他甚至还让自己的亲信,在朝廷和民间散布这个谣言,让百姓误以为司马奕真的“荒淫无道”。
朝廷中的大臣,虽知道这是桓温的阴谋,却因惧怕他的兵权,不敢反对。只有时任尚书仆射的王彪之,鼓起勇气对桓温说:“废立皇帝是社稷大事,需有确凿的证据。陛下(指司马奕)在位多年,并无过错,仅凭谣言便废帝,恐难服天下人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