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准备。他知道自己“射不穿札,马非所便”,没法靠“勇武”服众,所以第一步就是“收拢人心”——他亲自到军营挑选士兵,不看身材高矮,只看“眼神”,凡是眼神坚定、无怯意的,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都纳入麾下;挑选完后,他又亲自给士兵们分发铠甲、兵器,还特意让人把粮食煮成热粥,给士兵们端到面前。
大军出发前,萧衍特意召见陈庆之,问他:“若遇北魏军,卿当如何应对?”陈庆之回答:“臣以为,北魏军虽众,然远道而来,必疲;我军虽少,然上下一心,必锐。若遇敌,臣当先查其虚实,再寻其弱点,以锐击疲,必能取胜。”萧衍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护送大军一路北上,还算顺利,很快就抵达了徐州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萧综突然得知了一个“惊天秘密”:他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而是南齐废帝萧宝卷的遗腹子!当年萧衍推翻南齐时,萧宝卷的妃子吴氏怀着孕,被萧衍纳入后宫,后来生下了萧综。这个秘密让萧综陷入了“混乱”,他觉得自己是“南齐遗臣”,不该为梁朝效力,于是暗中派人与北魏联系,准备叛梁降魏。
陈庆之很快就察觉到了萧综的异常——萧综不仅每天闭门不出,还常常在夜里哭泣,而且对军中事务不管不问。陈庆之多次去见萧综,想询问情况,可萧综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含糊其辞。陈庆之心里隐隐不安,他一面加强彭城的防御,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向萧衍汇报:“豫章王神色有异,恐有变故,请陛下速作决断。”
可还没等萧衍的回信到,北魏的大军就到了——北魏派了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领两万大军,兵临彭城城下。更糟的是,萧综在当天夜里,偷偷打开彭城北门,投降了北魏!
萧综叛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梁军军营,士兵们顿时慌了神——主帅叛逃,敌军压境,这仗还怎么打?很多士兵收拾行李,准备逃跑,几个副将也跑来对陈庆之说:“将军,豫章王已降魏,我军军心已散,不如趁夜撤退,还能保住性命!”
陈庆之站在军营的高台上,看着混乱的士兵,心里却异常平静。他知道,此时一旦撤退,必然会被北魏军追杀,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拔出佩剑,大声喊道:“将士们!豫章王叛逃,固然可,但我等是梁朝的士兵,不是豫章王的私兵!彭城虽危,但城墙坚固,只要我等同心协力,必能守住!若有人敢擅自逃跑,以军法论处!”
就这样,陈庆之很快稳定了军心。随后,他开始布置防御:他把两千士兵分成四队,每队五百人,分别驻守彭城的东、南、西三门(北门已被萧综打开,派一队士兵堵住);又挑选一百名精锐,组成“斥候队”,在城外侦查北魏军的动向;同时,他让人把彭城城内的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确保每个士兵都能吃饱。
第二天一早,北魏军开始攻城。元延明亲自指挥士兵架设云梯,攻打东门。梁军士兵在陈庆之的指挥下,奋力抵抗——他们用滚石砸向攀爬云梯的北魏士兵,用热油浇下去,还用弓箭射杀城下的敌军。北魏军攻了整整一天,死伤惨重,却没能攻破城门。
傍晚时分,元延明见攻城不下,便下令撤军。陈庆之知道,北魏军只是暂时撤退,明天肯定还会再来,而且会更猛烈。他召集副将们开会,说:“北魏军虽退,但兵力是我军的十倍,长期坚守,必难支撑。不如趁今夜北魏军疲惫,我们主动出击,挫其锐气。”
副将们都很惊讶:“将军,我军只有两千人,主动出击,会不会太冒险?”陈庆之说:“北魏军以为我军军心已散,必无防备,这正是我军的机会。”
当天夜里,陈庆之挑选了五百名精锐士兵,每人携带一把短刀和一支火把,悄悄打开彭城西门,绕到北魏军的营寨后方。他让士兵们把火把绑在箭上,射向北魏军的粮草营——粮草营顿时燃起大火,浓烟滚滚。北魏军以为是梁军主力来攻,顿时大乱,士兵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陈庆之率领五百士兵,趁乱斩杀北魏军的哨兵和巡逻队,然后迅速撤回彭城。
这一战,虽然没消灭太多北魏军,却极大地挫伤了北魏军的士气。元延明见梁军还有战斗力,又担心梁军的援军到来,便在第二天一早,率领北魏军撤退了。
彭城之围解除后,陈庆之率领残部,护送着彭城城内的梁朝官员和百姓,安全返回了建康。回到建康后,萧衍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毕竟萧综叛逃是意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庆之临危不乱,能以两千士兵守住彭城,还击退北魏军,实属不易。”于是,萧衍提拔陈庆之为“宣猛将军”,让他负责镇守梁朝东部的重镇——谯郡(今安徽亳州)。
这一次领兵,让陈庆之在梁朝军队中“崭露头角”,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而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两年后的“涡阳之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