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途中,陈庆之的军队遭遇了山洪暴发——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暴涨,白袍军士兵乘坐的船只被洪水打翻,士兵们伤亡惨重。陈庆之在混乱中,被一个士兵推上了一艘小船,才侥幸逃脱。他沿着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隐姓埋名,最后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被梁朝的守军发现,护送回了建康。
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北魏三十二城、攻克洛阳的战绩,已经足以震撼整个时代,成为千古传奇。
回到建康后,梁武帝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反而对他更加赏识。他对大臣们说:“庆之虽未平定北魏,但以七千之众,连下三十二城,攻克洛阳,此乃旷世奇功。”于是,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右卫将军”,继续镇守梁朝的边境。
此后,陈庆之继续为梁朝效力,先后参与平定了梁朝境内的多次叛乱。公元530年,谯州(今安徽亳州)发生叛乱,叛军首领夏侯道迁率领叛军攻占谯州,威胁梁朝的东部边境。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都督,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陈庆之抵达谯州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了解叛军的内部情况。他得知,夏侯道迁的叛军大多是被迫参与叛乱的百姓,心中并不愿意与梁朝为敌。于是,陈庆之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叛军士兵宣传梁朝的政策,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既往不咎;另一方面,他率领大军,对叛军的顽固分子发起进攻。
在陈庆之的分化瓦解下,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夏侯道迁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投降。平定谯州叛乱后,陈庆之又奉命前往豫州,抵御北魏的侵扰。他在豫州期间,积极整顿军备,安抚百姓,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北魏军队不敢轻易南下,有效稳定了梁朝的北部边境。
陈庆之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体现在他对士兵的爱护和对军纪的严格要求。《梁书》记载他“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他每天都会到军营巡查,询问士兵们的衣食住行,若有士兵生病,他会亲自探望,派医生治疗;若有士兵战死,他会亲自为士兵们举行葬礼,安抚士兵的家属。同时,他对军纪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严禁士兵欺压百姓、抢掠财物,若有违反,必定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份“爱护”与“严格”,陈庆之的军队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士兵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死而后已。
公元539年,陈庆之在豫州任上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梁武帝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下令罢朝三日,追赠陈庆之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以表彰他为梁朝立下的赫赫战功。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历代名将,设立了“武成王庙”,陈庆之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代宋徽宗时期,陈庆之又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成为后世兵家尊崇的对象。
纵观陈庆之的一生,他没有过人的弓马技艺,却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治军理念和对士兵的爱护,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率领的白袍军,以少胜多,威震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符号;他的名字,也随着《梁书》《南史》的记载,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南朝第一将”。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