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室开基定八荒,名将功成镇四方。
平陈破虏惊寰宇,一代英臣说杨郎。
列位,这章要讲的,是隋初一位足以撑起江山半壁的开国功臣。此人姓杨名素,字处道,出身北朝士族,历经北周至隋两朝更迭,以谋略冠世、勇毅过人闻名,终成辅佐隋文帝杨坚扫平四海、安定天下的一代名将。
杨素出身于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名门望族。其祖父杨暄,曾任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在北周官至汾州刺史,后因抵御北齐军队战死沙场,朝廷追赠大将军、司空等职。
杨素年少时,便已显露不凡。他博览群书,尤擅兵法与书法,《隋书》中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连当时的名臣牛弘都曾赞叹:“杨处道之才,非唯当世无双,即便是前朝名贤,亦难有比肩者。”不过,杨素的早年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初入仕途时,正值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因父亲杨敷战死却未获应有封赏,杨素曾多次上书北周武帝,请求为父申冤,言辞恳切却触怒宇文护,险些被处死。幸得武帝惜才,见其胆识过人,不仅赦免其罪,还破格提拔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更将其父的封爵追授于他。
这段经历,让杨素深刻体会到朝堂政治的凶险,也让他学会了审时度势。此后,他愈发谨慎,却也从未掩藏自己的才华。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率军伐齐,杨素主动请缨,随武帝出征,因战功升任上开府,封成安县公。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齐,杨素又因平定北齐残余势力有功,进一步加官进爵,逐渐成为北周朝堂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
真正改变杨素命运的,是他与杨坚的相遇。杨坚乃是北周大司空杨忠之子,出身同样显赫,且为人深沉有谋略,早在北周时期便已暗中积蓄力量。杨素与杨坚相识后,见其“龙颜凤姿,有帝王之相”,又深知北周静帝年幼,朝政动荡,便断定杨坚日后必成大业,于是主动归附,成为杨坚麾下的重要谋士。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病逝,静帝宇文阐年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之职辅政,独掌朝政。此时,北周宗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人不满杨坚专权,密谋刺杀杨坚,杨素提前察觉此事,迅速告知杨坚,并协助其制定对策,最终平定宗室叛乱。不久后,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等人相继起兵反杨,杨素又随杨坚率军平叛,在平叛过程中,他身先士卒,屡献奇策,不仅平定了叛乱,更帮助杨坚彻底清除了北周的反对势力,为杨坚代周建隋扫清了障碍。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废周建隋,登基为隋文帝。杨素因辅佐之功,被封为上柱国、御史大夫,封清河郡公,从此正式步入隋朝权力核心。
隋文帝登基后,虽有统一南北之志,却因隋朝初立,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且北方突厥时常侵扰,故对伐陈一事始终持谨慎态度。杨素深知,陈朝虽偏安江南,但历经数代经营,仍有一定实力,尤其是陈朝水师常年驻守长江,熟悉水性,若要伐陈,必先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方能突破长江天险。
开皇五年(585年),杨素主动向隋文帝上书,献上平陈“十策”,详细阐述了伐陈的战略部署与具体战术。他在奏疏中提出:“陈朝后主陈叔宝荒淫无道,沉迷酒色,重用奸佞,百姓怨声载道,此乃伐陈之良机;我朝可先在长江上游打造水师,训练士兵,待时机成熟,再兵分多路,水陆并进,直捣陈都建康。”隋文帝阅后大喜,当即采纳杨素的建议,任命他为信州总管,驻守永安(今重庆奉节),负责督造战船、训练水师,为伐陈做准备。
永安地处长江上游,是扼守长江的战略要地。杨素到任后,立即投入到水师建设之中。他深知,水师的核心在于战船与士兵,故在战船建造上不惜工本,亲自设计监造,打造出多款性能优越的战船。其中最着名的,便是“五牙舰”——此舰高十余丈,分为五层,每层皆设有舱室与作战平台,可容纳士兵八百人;舰体两侧装有六根“拍竿”,每根拍竿长五十余尺,末端系有巨石,战时可借助机械装置将拍竿甩出,砸击敌船,威力巨大。此外,还有“黄龙舰”,可容纳士兵百人,船体轻便灵活,适合快速突击;“平乘舰”“舴艋舰”则体型更小,适合侦察与短途作战。
在训练士兵方面,杨素更是严苛。他挑选士兵时,不仅要求体格健壮,更注重水性与战术素养,每日亲自督导训练,从水上列阵、战船协同,到登船作战、近身搏杀,无一不细致讲解。对于训练中表现优异者,他会给予丰厚赏赐;对于懈怠者,则严厉惩处,绝不姑息。《隋书》中记载,杨素治军“军令严肃,有犯必诛”,但他也深知士兵疾苦,时常体恤下属,故麾下士兵皆愿为其效死,水师战斗力日益强盛。
经过三年的准备,隋朝水师已初具规模,伐陈的时机也逐渐成熟。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共计五十一万大军,水陆并进,正式发动伐陈之战。其中,杨素率领的水师,便是西路军的核心力量,负责从永安出发,顺江而下,突破陈朝长江防线,牵制陈朝水师主力,为东路军进攻建康创造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