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父亲王曼是王政君(元帝皇后、成帝生母)的弟弟,但是死的很早,所以相较于其他堂兄弟的锦衣玉食,王莽一家比较清贫。少年时,他便承担起养家之责,侍奉寡母极尽孝道,供养亡兄的遗孀与孤侄更是无微不至。他拜名儒陈参为师,潜心钻研《礼经》,言行举止皆以儒家典籍中的“君子”为标尺——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与名士交游不卑不亢,即便后来官职渐高,仍坚持布衣素食,将俸禄多用于接济宾客与儒生。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衣不解带地伺候他,几个月不曾宽衣安睡。这让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特意告诉王政君与成帝,要关照这个侄子。凭借此事,王莽得以入仕,任黄门郎,从此踏入西汉的政治舞台。
在黄门郎任上,王莽广结善缘,上至公卿大臣,下至门客侍从,无不以礼相待。久而久之,“贤德”的名声传遍长安,就连以刚直着称的大臣孔光,都多次在成帝面前举荐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后又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时的王莽依旧保持着“谦恭”的姿态:每逢休沐日,他从不去声色场所,而是在家中与儒生讨论经义;面对赏赐,他大多转赠给下属与贫民;甚至在自己的女儿被选为平帝皇后时,他坚决推辞厚重的聘礼,只接受十分之一,剩余部分全部分给宗室子弟与百官。
这些举动,让他成为了“道德标杆”。可这份谦恭的背后,藏着对权力的极致渴望。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病逝,哀帝即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势,王氏家族暂时失势,王莽主动请求卸职,隐居新都(今河南新野)。隐居期间,他的次子王获因小事杀死家奴,王莽得知后,当着众人的面怒斥王获“草菅人命,有违礼法”,最终逼迫儿子自杀。
此事传开后,朝野震动。时人皆赞王莽“公正无私,严于律己”,数百名官吏与儒生联名上书,请求哀帝召回王莽。哀帝迫于舆论压力,只得下诏让王莽回京。这次“以子博名”的操作,让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病逝,没有子嗣。作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第一时间赶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急召王莽入宫,任命他为大司马,主持朝政。王莽重掌大权后,第一件事便是清除异己——他以“依附外戚、扰乱朝纲”为由,将傅氏、丁氏家族的官员全部罢免,甚至逼死了哀帝的宠臣董贤。随后,他拥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平帝,而自己则以大司马的身份总揽朝政。
为了巩固权力,王莽开始编织“天命”的谎言。他深知,西汉自武帝以来,谶纬之学盛行,百姓与官吏皆信“天人感应”。于是,他暗中指使党羽伪造“符命”,声称“汉德已衰,王氏当兴”。元始元年(公元1年),益州太守上报“蛮夷献白雉”,王莽借此宣称这是“周公辅成王”的祥瑞,暗示自己便是“当代周公”。群臣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请求封王莽为“安汉公”。
成为安汉公后,王莽一方面继续推行“仁政”——扩大太学规模,为儒生修建宿舍;减免灾区赋税,安置流民;甚至将自己的封地捐出,用于救济百姓。这些举措让他获得了底层民众与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他加紧控制朝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年满14岁,逐渐对王莽的专权产生不满。王莽察觉后,在腊月的大宴上,暗中下毒,将平帝毒杀。平帝死后,王莽为了继续“摄政”,故意挑选了年仅2岁的广戚侯之子刘婴为继承人,号“孺子婴”,而自己则以“假皇帝”(代理皇帝)的身份临朝称制,改元“居摄”。
“假皇帝”的称号,显然无法满足王莽的野心。居摄三年(公元8年),一个名叫哀章的梓潼人,穿着黄色衣服,捧着一个铜匮,来到高祖庙,声称铜匮中藏有“天书”,内容是“汉高祖传位给王莽”。王莽得知后,立刻前往高祖庙,打开铜匮,“痛哭流涕”地表示“天命不可违”,随后宣布接受“禅让”,废黜孺子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
登基之日,王莽特意派人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这才看清王莽的真面目,怒不可遏地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一角被摔碎。她痛骂王莽“忘恩负义,篡汉逆贼”,西汉二百一十年的统治,就此终结。
王莽称帝后,深知自己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试图通过推行“新政”,重现“太平盛世”,以此巩固统治。他的新政,以儒家典籍中的“井田制”“大同社会”为蓝本,涵盖土地、奴婢、经济、币制等多个领域,看似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实则脱离现实,最终沦为“祸民之政”。
王莽认为,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颁布“王田制”,规定:全国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王田”,禁止私人买卖;男子年满八岁,可分得一百亩土地;超过规定数额的土地,必须分给宗族、邻里或贫民;无地农民由国家授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