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这个人,如果让我评价他,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奸臣,如果给他找一个同类项的话,林彪很合适,这样说,大家应该对这个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
石亨出身军户,父亲石宽曾任宽河卫指挥佥事,在抵御蒙古部落的战斗中战死。按照明制,石亨承袭父职,补入大同卫任职。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颇有胆识,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宣德九年(1434年),蒙古兀良哈部入侵大宁卫,石亨随总兵官朱冕出征。两军对垒时,兀良哈骑兵凭借机动性优势来回冲杀,明军渐渐抵挡不住。危急时刻,石亨单骑冲出,手持长槊直扑敌阵,连挑三名敌将落马。明军士气大振,紧随其后发起冲锋,最终击溃兀良哈部。此战后,石亨因功升为都指挥佥事。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崛起,频繁侵扰明朝北方边境。正统六年(1441年),石亨随都督佥事王骥出征麓川,他率部攻克马鞍山营寨,生擒麓川叛军将领思任发的弟弟思罗,再立战功,晋升为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1444年),瓦剌骑兵入侵延绥,石亨率军驰援,在红城子设伏,大败瓦剌军,缴获战马千余匹。此战过后,他被擢升为都督佥事,佩镇朔将军印,镇守大同,成为明朝北方边境的重要将领。
此时的石亨,虽已身居高位,仍保持着尽忠报国的初心。他亲自巡查防务,加固城墙,训练士卒,还时常深入边境村落,了解民情,深得士兵和当地百姓当地百姓敬重。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入侵明朝。也先亲率主力进攻大同,大同守将宋瑛、朱冕率军迎战,在阳和口遭遇惨败,二人战死,大同危在旦夕。
消息传到北京,宦官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英宗不顾朝臣反对,仓促集结五十万大军(实际约二十万),任命石亨为先锋,随驾出征。石亨深知明军准备不足,劝英宗暂缓出兵,却被王振斥责为“畏敌怯战”。无奈之下,石亨只得率军随行。
明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粮草不济,士兵疲惫不堪。王振为炫耀家乡,还擅自改变行军路线,导致明军延误战机。八月中旬,明军抵达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石亨率部拼死抵抗,多次击退瓦剌军的进攻,但明军主力因指挥混乱,军心涣散,最终全线崩溃。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杀死,石亨在混战中奋力突围,身中数箭,侥幸逃回北京。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耻辱,五十余名朝廷重臣战死,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石亨逃回北京后,跪在朝堂上请罪,声泪俱下。此时的北京城内,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提议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主张坚守北京,并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于谦向孙太后举荐石亨,称其“骁勇善战,可委以重任”。孙太后采纳于谦的建议,任命石亨为右都督,协助于谦整顿军备,抵御瓦剌军。
石亨感激于谦的知遇之恩,不遗余力的进行战备。他建议于谦调遣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北京各府的运粮军,火速驰援北京,充实明军兵力。同时,他亲自指导士兵操练,修复城防工事,制造火器,加强北京的防御能力。
十月,也先率领瓦剌军挟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石亨奉命镇守德胜门,与瓦剌军展开激战。他先派少量士兵出城诱敌,待瓦剌军进入明军的火器射程后,下令开火。明军的火炮、火铳齐发,瓦剌军伤亡惨重。随后,石亨亲率精锐骑兵出城追击,大败瓦剌军,斩杀瓦剌将领孛罗卯那孩。在西直门、彰义门等战场,石亨也多次率军驰援,协助其他将领击退瓦剌军。
北京保卫战持续了一个多月,瓦剌军屡战屡败,粮草耗尽,又听闻明朝各地援军将至,只得挟持英宗撤退。石亨率军追击,在清风店、固安等地再次击败瓦剌军队。战后,石亨因功被封为武清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北京保卫战后,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帝)即位,把被瓦剌俘虏的英宗尊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释放了英宗。英宗回京后,被景泰帝安置在南宫,软禁起来。
景泰二年(1451年),石亨奉命镇守大同,抵御瓦剌军的再次入侵。他在大同任上,多次击败瓦剌军队,巩固了明朝的北方边境。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废黜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石亨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景泰帝,这让景泰帝对他有所不满。
景泰四年(1453年),朱见济夭折,太子之位空缺。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另一派则支持景泰帝另立皇子。石亨在这件事上保持中立,既不支持复立朱见深,也不主动提议另立皇子。他的态度引起了景泰帝的猜忌,景泰帝认为石亨“心怀二心”,开始逐渐疏远他。
景泰五年(1454年),石亨被御史弹劾在大同镇守期间“治军不严”。景泰帝借机将石亨召回北京,免去其大同总兵之职,改任京营总兵官,剥夺了他的地方兵权。石亨对此深感不满。他意识到,自己在景泰帝手下已难以得到重用,心中开始萌生异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