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秦州城外的一处破败驿站里,杨氏正带着孩子们整理行囊,准备前往没有战乱的成都。就在这时,驿站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喊着她的名字。
杨氏猛地抬头,只见一个衣衫破旧、面带风霜的男子站在驿站门口,头发已有些花白,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杜甫。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后,才抱着孩子们冲了过去,泪水瞬间决堤:“你还活着!你终于回来了!”
杜甫紧紧抱着杨氏与孩子们,声音哽咽:“我回来了,让你们受苦了。”这一刻,所有的屈辱、焦虑、苦难,都在重逢的喜悦中烟消云散。孩子们围着杜甫,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喊着“爹爹”,小小的驿站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温情。
这段重逢的经历,杜甫后来在《述怀》中写道:“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露宿霜飞坐可咏,月明松下夜吟诗。”诗中的“沧洲近”,既是指秦州靠近安宁之地,更是指与妻儿重逢后,心中有了归宿。他在秦州短暂停留期间,与杨氏一同租了一处小院,虽然简陋,却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那种久违的温馨。
可好景不长,秦州的粮食很快出现短缺,物价飞涨,杜甫一家再次陷入困境。杨氏看着孩子们因饥饿而消瘦的脸庞,心中十分焦急,便劝杜甫前往成都——她听闻成都远离战乱,且有杜甫的友人严武在那里为官,或许能得到接济。
同年冬天,杜甫与杨氏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途。他们沿着嘉陵江而下,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江渡河,历经艰险。途中,杜甫写下《发秦州》《木皮岭》等组诗,记录下逃难的艰辛,其中“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等句,道尽了旅途的困苦。而杨氏始终陪伴在杜甫身边,帮他照顾孩子,整理行囊,每当杜甫因疲惫而沮丧时,她总会轻声安慰:“再坚持一下,成都就快到了。”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与杨氏终于抵达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他们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这便是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
草堂的日子,是杜甫与杨氏一生中最平和、最温馨的时光。虽仍清贫,却远离了战火,有了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杨氏将草堂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在院子里种上蔬菜、瓜果,在门前的浣花溪边洗衣、淘米;杜甫则在草堂的书房里读书、写诗,偶尔与友人聚会。
清晨,杨氏会早早起床,为杜甫准备简单的早餐,然后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种菜;傍晚,杜甫会牵着杨氏的手,在浣花溪边散步,看着夕阳洒在江面上,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老妻画纸为棋局”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杨氏与杜甫在草堂中的生活场景——没有昂贵的棋盘,杨氏便在纸上画棋盘;没有精致的钓钩,孩子们便用针敲弯了做钓钩。这份贫贱中的乐趣,是乱世中最珍贵的温情。
可是好景不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奉调离开成都,杜甫失去了友人的接济,草堂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同年,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病逝,唐代宗即位,安史之乱虽已接近尾声,却又爆发了徐知道之乱,成都陷入混乱。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带着孩子们逃离草堂,前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避难。
离开草堂的那天,杨氏看着自己亲手打理的院子,看着杜甫精心栽种的花木,眼中满是不舍。杜甫牵着她的手,轻声说:“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杨氏点点头,擦干眼泪,再次拿起行囊,跟着杜甫踏上了逃难之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回到成都。杜甫与杨氏得知消息后,便又回到了成都草堂。严武对杜甫十分赏识,推荐他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便是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的由来。
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病逝。严武的去世,不仅让杜甫失去了仕途上的依靠,也让他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成都的局势再次变得动荡,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
此时的杜甫,已年过半百(53岁),身体因常年漂泊而变得十分虚弱,患上了肺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杨氏便成了他的“贴身医官”,每日为他煎药、按摩,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夔州的冬天十分寒冷,杨氏怕杜甫着凉,便将自己的棉衣拆了,重新絮上棉花,给杜甫做了一件更厚的棉衣;杜甫咳嗽不止,她便每天清晨去山上采些草药,熬成汤药给杜甫喝。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百年多病”,正是他当时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而杨氏的陪伴与照料,则是他苦难生活中的唯一慰藉。有一次,杜甫因病重卧床不起,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杨氏坐在他的床边,握着他的手,泪水直流:“你不能丢下我们母子,孩子们还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只要你好好活着,再苦再难,我都陪着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