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六年(1319年),赵孟頫已66岁,管道升也已62岁。此时,元仁宗驾崩,元英宗即位,朝中政局动荡。赵孟頫见官场风波再起,心中早已厌倦,便向朝廷请求辞官归隐,回到故乡吴兴。
回到吴兴后,赵孟頫在太湖之畔修建了一座宅院,名为“鸥波亭”。宅院四周种满了翠竹和荷花,推开窗便能看见太湖的波光粼粼,听到鸥鸟的鸣叫,宁静而惬意。此后,两人便在这里过起了归隐生活,每日以书画为伴,不问世事。
归隐后的第一年,他们合作完成了着名的《秋深帖》。这幅帖本是管道升代赵孟頫写给婶婶的家书,内容是问候婶婶的近况,叮嘱她注意身体。管道升在写的时候,笔意流畅,字迹与赵孟頫极为相似,甚至连落款“子昂”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后来,有人见了《秋深帖》,误以为是赵孟頫所写,直到仔细观察,才发现笔迹中有几分女性的灵秀,才知是管道升所书。赵孟頫看了《秋深帖》后,笑着说:“仲姬,你的字越来越像我了,再过几年,恐怕连我自己都分不清了。”管道升亦笑:“我们在一起这么久,分不清也是正常的。”
除了《秋深帖》,他们还合作了《水竹图卷》。这幅画中,赵孟頫画了一片水域,水面上有几片荷叶,岸边有几棵柳树;管道升则在岸边画了一片竹林,竹下有几块石头,还有一只小鹿正在低头吃草。整幅画意境悠远,充满了田园气息,是他们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幅画后来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元代书画的代表作之一。
延佑七年(1320年),管道升的身体渐渐衰弱,这年十一月,管道升在鸥波亭中安然离世,享年63岁。临终前,她紧紧握着赵孟頫的手,轻声说:“子昂,这一生能与你相知相伴,真好……”话音未落,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管道升的离世,让赵孟頫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哀毁骨立”,整日茶饭不思,只是坐在管道升的房间里,看着她的画稿和书法作品,仿佛她从未离开。他为管道升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写道:“余与仲姬成婚三十有五载,她通经史,善书画,随余宦海浮沉,未尝有怨。余失意时,她为我宽心;余得意时,她为我警醒。今她去矣,余虽存,犹孤雁失群,何以为生?”字字泣血,皆是他心中的悲痛。
管道升去世后,赵孟頫再也没有画过一幅完整的画,也很少练字。他时常独自一人坐在鸥波亭中,看着太湖的水面,回忆与管道升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初遇时的翰墨相知,想起新婚时的琴瑟和鸣,想起官场风波中的相互扶持,想起《我侬词》的深情告白……每一次回忆,都让他心如刀绞。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赵孟頫在对管道升的无尽思念中,于鸥波亭去世,享年69岁。临终前,他嘱咐子女,将他与管道升合葬于吴兴东衡山,墓碑上只刻“宋宗室赵孟頫与妻管道升之墓”,一如他们的一生,平淡却深情。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野史大甩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